APP下载

新课改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31吴宝栋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模式有独特性。若能结合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设计、分析、完成、评价任务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任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简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二、怎样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
  1.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比如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B)版第十课“今天我当家——数据处理”一课,将数据处理这个总的任务细化为多个不同的小任务,任务一:用算式法求牛奶和面包的总价格。任务二:自主学习,求总价的最大值。任务三:解决消费是否合理问题,自主学习并结合教师讲解处理好本课的较难任务——if函数的运用。同时,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还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2. 任务分析
  教师给出任务后,学生一般都想跃跃欲试,展示身手,教师此时就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比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有哪些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需要哪方面的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到什么地方获取等。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来,也可以根据实际由教师主动提出,本着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一些任务,需要学生一步一步发现和提出,教师要加强引导,适当地演示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任务展示、完成及评价
  学生或者小组完成任务后可将思路、方案、方法、最终作品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等总结汇报给大家。教师要作出点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评价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开拓学生思路,让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任务驱动”应注意几个问题
  1. 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避免教学目标片面化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下,分散细化目标。不能将任务驱动法仅仅当做一种纯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忽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伴随着对技术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信息文化的感受和内化。
  2. 任务驱动限制学生思考
  教师充满热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总是愿意为学生解答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而且讲深讲透,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给予的是适时指导,全面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挑战困难的意志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3. 作好总结反思
  教后及时反思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和弥补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从而提高我们教学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充分吸收了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相当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然教无定法,任务驱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更好地发挥该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瓦房店市第十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