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统计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1-12-31陈琴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期时代需求和高师院校统计学专业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育原则,提出一种按发展方向来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师院校;统计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
统计学专业主要分为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而高师院校的统计专业属于一般统计方向,传统的以数学与统计理论为教学重点、实践环节薄弱、发展方向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必须进行大胆、全面的革新。
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才市场需要的不是一般统计专业毕业生,而是具有较强统计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统计专门人才。很多高校统计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也开展了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方案的改革。现有文献中一般从统计人才所必须要具备的四种能力上来考虑新的培养模式,或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这四个方面寻求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将结合高师院校统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就业现状和新时代的社会需求,遵循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一种新颖的按发展方向来培养统计人才的模式,以期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更好、更专业的统计专门人才。
一、关于准备升学的学生的培养
1. 第一类:备考本专业研究生
(1)学生特点:这类学生一般基础较好,且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希望能在大学四年里打好坚实的基础,考上重点大学的统计专业研究生,成为高质量的统计人才。
(2)培养理念: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查资料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在教学中,用课堂提问加课后思考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在课外,鼓励他们参加科研兴趣小组,学会如何快速地查阅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何发现新问题。此外,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要与学生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到大三下学期,要让他们定好目标院校,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指导。
2. 第二类:备考跨专业研究生
(1)学生特点:此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较第一类可能会差些,且普遍对理论研究兴趣不浓,但他们希望毕业后要继续提升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理念:虽然也是属于准备升学类的学生,但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对他们,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怀,因为跨专业考研难度更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习的压力,还要经受住心理上的压力。一般而言,统计专业跨专业主要选择两个方向:经济、会计。虽然统计专业也开设了相关方面的课程,但仅仅靠这一两门课的学习,不足以了解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学生自己在课外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自学或到外系旁听。这些准备工作都要在大二就开始,时间跨度较长,往往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念,成功者比第一类少。教师和班主任应该注重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能坚定不移地努力到最后的学生一般都是胜利者。
3. 第三类:出国深造
(1)学生特点:家境比较殷实或有亲戚朋友在国外,自己也有出国深造的意愿。
(2)培养理念:虽然此类学生人数很少,但我们也应关注他们的成长。同第二类学生一样,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伙伴较少,有的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其实,作为统计专业学生,出国深造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国内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国外学到先进的统计思想和统计算法。这类学生一般要作好以下准备:学好所有课程,使成绩平均分达到80~85分;持之以恒地学习英语,在大三通过雅思或GRE考试;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多了解国外开设统计专业院校的资料。教师和班主任应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选择问题(学校、方向)上的指导。
二、关于准备就业的学生的培养
1. 目标单位为事业单位类
主要包括准备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学生,与专业对口的有统计局、审计局之类。当然也可考与专业无关的职位。
(1)职业必备素质: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决断能力;办公现代化能力。
(2)培养对象:勇于担任干部,投身各种实践活动,喜欢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
(3)教育模式:对于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作好以下准备:多参与活动和实践,参加班干部乃至院干部的竞选;多写思想汇报,学习市场实用文体的写作;学好外语和基本现代化办公系统。
2. 目标单位为企业单位类
企业单位主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1)对口职业类别:数据分析类、市场研究类、销售分析类、质量管理类、理财类、理赔清算类。
(2)职业必备素质:团体合作意识、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书面、口头)、数据分析能力、学习能力。
(3)培养对象:富有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4)教育模式:除了要具备第一类学生的能力外,我们还应该让他们提前了解专业就业大方向和目标职位的要求,在寒暑期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在大三下学期准备好简历,熟悉笔试和面试的流程。
以上是结合自己对统计专业考研就业方向的认知,往届统计专业毕业生发展情况及平时与本专业交流心得而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目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为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专业的高质量的统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胜.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统计专业素质教育[J].统计教育,
2007(4).
[2]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
教育,2007(9).
[3]何庆光.统计专业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咨
询,2009(6).
(湖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