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男孩
2011-12-31靳晓燕
成才之路 2011年29期
他今年29岁,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
一、小学留级、中学倒数,体育是他自尊心的避风港
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于智博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我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
转学初期,于智博听不懂“川音”,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还有同学嘲笑他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他说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其他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他说自己,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但一上中学,学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我那时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极差,家人请了学校里最好的老师给我补课,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于智博说,他最喜欢历史和地理,单科排名甚至能排到班里前三。
有一次,母亲参加了他的家长会,那次他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母亲回来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
“小时候,是觉得好玩,中学时,体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风港。”于智博当时是校田径队的主力,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是他释放学业压力和树立信心的渠道,“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二、进入不到50人的美国“乡村中学”两个月掌握美式发音
16岁的夏天,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但与最初“胜利大逃亡”的心境不同,“全校学生还不到50人,学校只有一座连排的平房”。密歇尔这个乡村小镇的现实,让他“大跌眼镜”。
语言关是于智博当时所面临的第一关,刚来美国的头3个星期,他发现自己原有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国的老师、学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多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即便没有人的时候,他也在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年轻的时候,只要想学,挺容易上手的”。
从这所美国高中毕业后,曾令于智博最头疼的数理化,竟让他“大出风头”。“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在那边,我考试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还被提拔成数学老师的助教”。后来,同学间开玩笑时,会对他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
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之后,校长私下告诉他,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三、从三流大学到名牌高校,蜗牛爬到山顶和雄鹰的视野一样
选择大学的时候,考虑到自费留学和成绩等个人条件,于智博选择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大二时,于智博开始计划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转学去名牌大学深造。“在东俄的时候,学分我都修够了,但选择转去哪儿是个问题。”像哈佛、耶鲁大学等私立名校,一年学费一般是3万~4万美元,这是他当时“想也不敢想的数字”,其他一些名校,学费中等、专业排名靠前的又不是他想学的专业。最后经过反复权衡,于智博决定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密州大不仅学费比其他同级大学便宜,而且它的商学院拥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系。”
进入密歇根州立大学后,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里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院里学生的个人最高奖项——每学期所评选的一名“最佳学生”。后来,这个论坛保留了下来,还成立了相关的奖学金。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25岁的时候,他决定报考哈佛商学院。GMAT测试他考了3次才通过,“我考试能力差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第二次失败时,他几乎要放弃,“就像高考落榜的感觉,时间和精力都用上了,但心态没摆好,很紧张也很浮躁。”第三次考试时,他不但顺利通过,还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第一次轻敌,第二次弦绷得太紧,第三次才明白张弛有度,学习得劳逸结合,而且我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四、海外大公司的职场经历是他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2009年,哈佛毕业之后,于智博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尽管与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来“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接受培训之后,他被派驻到巴西,在那里,他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金融团队,并被评为最佳新员工。
在花旗,广阔的事业前景等待着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回国发展。“在我上哈佛之前,联想集团就邀请过我回国工作,毕业之后,他们再次期望我能够回国做杨元庆先生的助理。因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回国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强大,之前的海外公司经历都是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在教育专家史青星看来,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还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跑线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