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素质教育探讨

2011-12-31于舒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如环境、能源、粮食和人口问题等均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生物学科中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就对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物;素质教育;培养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即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生物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尝试空间。基于生物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生物学科中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就对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具如投影仪、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练就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和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二、加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为了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这个道理,教师可用分别盛有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两个试管,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幼苗,过些日子,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变化,从而确定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实验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失败,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不畏困难,树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给生物学习带来高质量和高效率。它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一种知识技巧,而且也是他们日后终身学习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与本节课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学习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不断设疑,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果教师能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寻找有利的时机,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中,就能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在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杂交水稻技术等)以及有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时,可利用这些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介绍我国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五、加强劳动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结合生物学科活动进行花苗生产、作物和蔬菜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可通过竞赛、成果展示、操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输出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生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