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无效行为亟待改革
2011-12-31田朝阳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文章针对新课标实施以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的无效行为,从多媒体应用、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分类归纳,旨在投石激浪,引领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无效行为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量互动的真实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显然,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益。根据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关系,我们把教学行为分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育对象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忽视教学对立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等。化学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制约教学效果,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化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使之成为成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瑕疵”。为了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本文对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无效行为通过调研进行了分类归纳。
一、多媒体应用的无效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现代中学教学的一大特色,能否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无缝整合,已经成为评判一节课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显然,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方式在一些人眼里已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多媒体这种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的确,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如下无效行为:
1. 过分依赖课件,良莠不分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用声像来实现。本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也非要用多媒体来代替,由于过分花哨,每播放一支曲子、闪现一个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好几十秒,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课件中还会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或不是跳出几个卡通人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因注意力转移而削弱了课堂教学实效。现在的课堂,朗读有音频,写字有动画过程,想象有情景再现,教师的个人素质难以再现。其实,对学生来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笔好字,会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悠扬顿挫的讲解,会面对面激发学生饱满的激情;入情入理的引导,会使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电脑可以做到的。
2. 忽略文本,鱼目混珠
化学教学的“实验”性特点以及化学用语的特殊性,要求化学教学中必要的演示和示范不能少,要尽可能依托教材。有些补充的图表、补充的练习、综合知识归纳可以采用多媒体做辅助,对于书本上有的,没有必要花工夫做课件,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地亲近感,看书阅读、观察比较肯定比大屏幕更清楚更入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特别是实验教学,无论演示还是学生操作,色、味态的变化比课件更具感性,是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使用时,我们要选择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制作课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千万不可牵强附会赶“时髦儿”,这样才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 多媒体课件选择的内容冲淡教学重点
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容量越大,教学效果越佳,总喜欢下载与教材重点不相干的补充材料,其目的是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质上喧宾夺主,既剥夺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权利,又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不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课堂提问的无效性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加上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深钻教材内容上下工夫,在课前针对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问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的无效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有的课堂提问太多
并且提问都是无意义的“好不好”“对不对”,于是学生跟着教师的问话异口同声的“好”“对”。其实教师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只是机械的回答“好”“对”。有些问题是老师长期养成的模糊言语——口头禅所致,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但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表面看来一堂课学生配合积极,气氛活跃,实则“空洞无物”。
2. 有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太难
没有“梯度”,问题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思维阈限的现实太远,学生摸不着底,深不可测无从回答,导致课堂气氛沉寂。如果老师因启而不发再加以训斥,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离散性”,使得化学课上这种不合理的提问现象依然普遍。
3. 没有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前,先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注意力、思维等进入“亢奋”状态,这时提出问题,学生才会去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因素。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耐心。
三、对学生激励的无效性
新课改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性、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激励的无效行为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夸大激励的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激励越多越好,因而教师滥用激励词。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好”“真聪明”,仿佛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这样的评价笼统、模糊,学生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如何继续发扬。更有甚者,学生本来回答错了,教师还给以激励性语言,真令人难以理解。激励方式运用不当,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2. 激励中是非不分,不能一分为二地给学生以评价
学生回答得好,应该表扬,但学生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么意义时,仍然给予表扬激励,这就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匡正、没有了批评,就容易导致学生心存浮躁、随波逐流,特别是优等学生,更应在他们较为正确的回答中找出易忽视的地方,这样就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马丽琳说过,那些过多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受到更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指出学生的过,才能懂得孰是孰非。“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多一份必要的匡正,学生就可以减少一份不必要的失误,这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而,我们不管是激励还是惩戒(罚)都应掌握“有度、有效”原则,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要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失误与成功之处,这样才能心服口服,促其健康成长。
四、教学方法的无效性
1. 认识片面,不能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味崇拜或摒弃
新课标倡导自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各种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时尚,然而,有的教师盲目崇拜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一节课上往往将几种方法和盘托给学生,学生难以安静独立的去阅读课本、思考、感悟,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傀儡”。有的教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一味摒弃新的教学方法,因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而不去改革课堂教学。尽管大家在新课程改革试验中为体现新的理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师授课时会不知不觉陷入以我为中心的泥潭,忽视学生的主体行为,将学生活动作为教师“一言堂”的引子,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个人的长篇大论,当学生的思路或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不给学生自我辨析的机会,而是利用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
2. 合作学习无序
(1)有些问题,学习根本无须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可有些教师却让学生合作讨论,费时费力让学生思考,白白浪费教学时间。
(2)有的合作学习,因内容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小组成员的分组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合作学习的分组要尽可能关顾学生基础的强弱、个性发展的异同、小组成员的相互协调与和谐等非智力因素。
3. 探究浅尝辄止
(1)有些探究,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计划的时间到了,强迫学生停止进一步探究,这时许多人还未发言,学生思维戛然而止,思维的灵光也随之熄灭。
(2)有的课堂,看似场面热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都在参与,教学面向了全体,实际上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做看客,探究徒有虚名。显然,如何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整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焦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找出相关科目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点和整合的有效时机、精心遴选适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时机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科学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有效调整,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关注学生方面的无效行为
(1)忽视预习结果的反馈。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先学后教”的模式下,如果课余让学生通过预习而“学”了,但授课前不去检查预习结果,教师就不知道学生预习的“度”;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
(2)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而教师却不关注练习的过程以及练习结果的反馈。一节课难得走下三尺讲台,这就会使学生练而不“精”或有练无果。
(3)缺乏有效地课堂调控能力。在教学内容转换时缺少主要的措施,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主题上来。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不能有效控制课堂秩序,相互干扰。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显得慌乱,不能及时选择有效地应急措施。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活”,但“活”而不乱才是真谛。
(4)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有意识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多数探究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停下来,教师提问,学生发言不是“不会”,就是“我认为怎么样”,根本没有小组讨论的结果。其次,尽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就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基础较差的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当教师提问到差生时,虽然能够回答正确,但言不由衷,不是他们自己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结果,事与愿违,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本义,学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更谈不上面向全体学生了。
六、教学环节的无效性
(1)补充课堂练习时,没有在课前做充分准备,或印发给学生、或写在小黑板上、或制成课件播放,而是当堂在黑板上抄题,占用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
(2)忽视“课堂小结”的画龙点睛作用。要么省略、要么课堂小结时不能围绕重点,而是重述全部内容。
(3)板书是课堂教学之“魂”,精心设计板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之一,然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板书潦草、布局零乱,没有将教材内容内化为知识“骨架”。更有甚者,板书杂乱无章,随写随擦,一节课结束,不知道给学生讲了哪些知识。
(4)导入新课时,引言没有激情,没有新意,不能将学生引入新授课的最佳意境,而是简单复述旧知识,或平铺直叙新授课,熟不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它犹如戏剧的序幕能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一样,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立疑激趣,还能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最佳状态,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5)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科学,随意性强,或前紧后松,消磨时间,或前松后紧,草草收场。
总之,课堂教学的无效行为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是管中窥豹,旨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们,望不吝赐教!
(通渭县常河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