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做一株“思考的苇草”

2011-12-31黄清强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历史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和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历史;学科兴趣;自主探究;不足
  
   只有改革才会有进步,只有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教育才会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近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一、教学中成功的方面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初中生上课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作为历史教师,应下工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注重历史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对于更加注重感性认识的初中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发明成果时,电、电灯、汽车、飞机等事物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将这些历史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我”与历史的关系,真切感受“我们生活在历史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第二,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电化教育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减轻学习负担。通过利用实物、幻灯片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老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课本剧表演等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I85ULjLiWQe0vvg38B1Ou/yeHU/bcPrOQxYEYMJ2XaQ= 第三,巧妙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要让历史课堂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需要在一节课里有意识地选择一到两个“激情点”,调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激情。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要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情境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问题。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和历史价值观,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等基本的历史素养。以“新航路开辟”之评价哥伦布为例,给学生呈现两则材料。“材料一,1989年,乔治·HW·布什把哥伦布奉为国家的典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仅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通过坚持与信仰可以彪炳史册的成就。’”“材料二,司令(指哥伦布)觉察到,那座岛上的人正日益武装起来——其实那些武器简陋的可笑……他急不可耐地要开赴那些村庄,用武力驱散和征服整个岛屿的居民……哥伦布找不到他梦寐以求的黄金,懊恼不已,于是建立了一种贡赋制度……”结合两则材料,让学生去分析、辩论,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哥伦布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安排必然会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老师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做一颗“思考的苇草”。
   当代的中学生,接受的是多元的文化,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使得他们知识渊博,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广阔,善于独立思考。而这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教师往往有“拢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教师要当好这个“导演”还真不容易。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讨论的内容很多。如八年级下册中关于“西安事变后要不要释放蒋介石”的讨论,“重庆谈判毛泽东要不要赴重庆”的讨论等,都可以让学生查背景资料,撰写小论文,展开辩论。但学生的水平有差距,讨论起来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会做小动作,说笑打闹,或偏离主题,教师的引导往往使不上劲,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大的提高。
   总之,历史新课程已经在顺利的实施中,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将用一位名人的话来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有新课程研究的成败,都将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南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