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究

2011-12-31张红燕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素质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除了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还要包括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新型人才,具备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竞争能力等各种能力,以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数学教学中也必须注重思想教育。而数学科内容丰富,能有机进行德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如联系我国当代数学领先成就,如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贡献等进行理想教育;联系数学科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刻苦勤奋的良好作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他们逐步学会全面正确地观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周密严谨地思考,准确细致地操作,逐步形成敢想、敢干、敢拼搏,善思、善学、善总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勤奋自信,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沉着冷静、敏锐果断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和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
   在同样的学科教学中,目标不同,重点各异,实际效果就不一样。应试教育重视的是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因而千方百计地针对考试题反复训练,只要考出好成绩就行,造成不少学生把成绩作为“敲门砖”,也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正培养着跨世纪的一代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不但要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武装学生,将学科知识生动科学地传给学生,还应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特别要注重“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求知。
   三、关心学生健康,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高中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学生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学科学习,特别是数学课,每天都有不少作业。教师上课唯恐内容和题型有遗漏,不断补充例题习题,学生成天疲于应付,根本没有自我完善的时间。课内精讲多练,课外作业中凡超纲的、重复的、过偏过难的,可去可留的都应大胆砍去,要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时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锻炼。另一方面,身体素质不仅指强壮的体魄,还包含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头脑。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对学生心理和头脑的训练中也是大有可为的。如注意力、记忆力的强化,逻辑思维的培养等,都是数学教学中所必须进行的。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就可使这种训练更具目标性、系统性,从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发掘美学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美素质
   有人不相信数学能与美学联系,那是他不了解数学。谁说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符号?每一个遨游在数学海洋中的人都会惊叹它所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宝藏。它的定义的精确美、公式的简洁美、逻辑的严谨美、内涵的丰富美、变化的灵活美,真是美不胜收。更有函数图像、方程曲线,数形结合,妙不可言!但是,美是需要发现的,审美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当我们的数学老师用充满敬业情感的语言及漂亮的板书、标准的图形在教学中向学生们展示数学神奇的美时,他们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吗?他们审美的意识、情趣和品位能不得到提高吗?我们还要告诉学生,这些美都是前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要珍惜、继承和发扬,并具体落实到掌握好这些知识上,让自己的作业美、画图美。更要争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去创造更美的东西。
   五、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这不仅是劳技课和社会实践课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如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章章都有重难点,要学好它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勤动脑,勤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还可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教具,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总之,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也完全可以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只要我们每一个科任教师心理牢记素质教育的宗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意识,就会不仅仅着眼于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就会发现在学科教学中处处皆有结合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就会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成为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的过程。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