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教师作用的新认识
2011-12-31魏云良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明显体现并已使同行达成共识。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导”?我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激发学生潜能,变苦学为乐学
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潜能,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要挖掘多种可能,根据实际需要或以问题或以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例如,在讲每篇课文前,或以形象描绘、或以问题启发、或以体会引导等多种方式来点燃学生的兴奋灶,使要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就会迸发出来,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激发调动他们的兴趣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感受知识,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人独奏”转变为学生参与的“众人合奏”。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成了盲目追随教师转的机器。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还学生的自由,还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要舍得“放权”,要树立学生才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大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允许他们提出独到的见解,对于某些疑问可以大胆让学生争论辩论。例如,在教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对于范进这个人物的评价,有的学生认为范进不值得同情,是作者抨击的对象。有的学生则认为范进的努力实属不易,应该同情他的遭遇。这样两种意见争论不休,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就连平时对语文不感兴趣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对于学生的争论辩论,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有放有收,防止学生对一些细枝末节穷追不休。总之,要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造水乳交融,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得以全面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有博古通今、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口授、耳听、笔录的过程,而是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展现自己的过程。
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里便会兴趣盎然、生机勃勃,学生便会高度活跃,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就会被调动,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开发学生能力,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学是为了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所学改造客观世界。课堂的学是为了课后的用。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自主、自觉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多传授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会感知、顿悟、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要在高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挖掘语文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和经验之间联系的理解,在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丰富的认识联系,建立融会贯通的语文知识结构,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个作用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串联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邳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