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校美术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1-12-31江建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学校美术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地。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精神,它是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它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有没有创新精神。断继扬老师在其《创造性教育通论》中,归纳了四个方面: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因为培养创新意识,也就是先激发创新的愿望,这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发动机,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与创新一直一起,推动着创造者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乐其所为。良好的创新品格则建立在正确的创新动机、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表现出勇于创新的勇气和胆魄。
   现代学校的美术教育借以实施的审美活动,完全是个体的个性化生活,可以说没有任何干扰和侵犯,正因为如此,它也是充分尊重人的感性活动。这样就保证了学生与自然事物的直接接触,从而保证他们能大胆而自由地设想,激活创新愿望,然后形成创新意识。如要完成艺术欣赏教学,可设计一个活动过程,让学生用身体展示各种雕塑的姿态,体验雕塑的生命力和各部分的有机联系,设计时一定要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废除教师居高临下单向灌输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提供相应的活动用品。要使活动成为学生与教育目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
   二、创新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美术教育方法创新,要根据美术教育目标、内容,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以体验美为中心的美育方法主要有活动教学法。作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活动是指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积极地、能动地获得切身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基本特征。活动教学充分体现了审美规律。
   在学生时代,让学生体验美更为重要,但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忽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体验美是学生对美的内化,表现美是学生对美的外化。而学生美的外化能力是与其体验美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因此,美术教育应与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动力结合起来。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动力上下工夫,这是美术教育“动”起来的关键。
   在美术课本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绘画、设计、制作。通过欣赏、感受,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行综合性学习,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创意的综合与移植。每一节美术课,每一幅绘画作品,每一个手工制作,美术教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进行独特的创造。并应着重鼓励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所以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又具备培育“创新精神”的优势。
   由此可见,学校美术教育为创新精神提供滋生的土壤,创新精神又渗透在美术教育中。
   三、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家伊顿指出:“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做为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
   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多方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滨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