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条件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2011-12-31吉顺海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弊端,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形式单一,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形式除了常规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借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课堂体现现代化教学特征,增加其直观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章节时,可以一边为同学们放投影,一边讲述投影所反映的生活情境:“有一个学生,好容易从生活费中省出一笔钱买了一本《智慧锦囊》,回去后竟然发现缺页。当学生返回书店要求店老板更换时,遭到了严词拒绝,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将选择下列哪种处理方式?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支持的答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1)无奈接受书中缺页的现实,只是下次不再去那个书店买书;
(2)大吵大闹,坚决要求更换;
(3)向工商部门举报;
(4)找一帮社会青年大闹书店,群殴老板,给店老板以深刻教训。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教师根据各个代表的发言,了解到该例子的四个答案的各自“支持率”和支持理由后,教导同学们在遇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所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在目前法制日渐健全的社会,处理此类事件,既不能逆来顺受,也不能意气用事,而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和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是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渗透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观念,改变师生的传统角色定位,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学术权威”,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设计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精讲点拨、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现,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孝敬父母”这一框内容时,课前先发动学生搜集古往今来孝敬父母的真实事例,并组织语言。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小故事,然后教师以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从之幼”的格言作为导课语开始讲授,使学生了解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然后让学生对照实例,并结合教材中的“孝女绳”事例,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为什么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同学们在家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学完本课内容后,同学们打算怎样做?如果你们的父母过生日,你们要怎样为他们庆祝?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阐述自己作为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这个双重身份的做法和想法,使师生之间实现情感的交流。通过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手段,顺利完成了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
三、积极克服“教”与“学”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教”与“学”之间是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要保持双向信息交流的通畅无阻,必须克服“教”与“学”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使教师在快乐中教,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克服“教”与“学”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解决“教”与“学”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教”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受到“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有限,抑制了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第二,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教”与“学”无法合拍,影响了“教”与“学”的和谐性。而“学”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生基础的不同,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其二,学习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学习效率;其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及自身智力因素(如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影响了学习水平。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精力旺盛、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乐于接受知识和掌握学习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从新课程观念的指导,认真钻研教材,切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海安县胡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