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职语文课堂

2011-12-31史晓咏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摘 要:本文是作者在参与省级子课题《基于本真教学策略下的中职语文职业模块“阅读与欣赏”板块的案例研究》中的一份研讨报告,主要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失真(语言的失真、生活的失真、精神的(灵魂)失真、审美的失真、批判能力的失真及创新精神的失真)问题,通过对一些成功的阅读教学案例的研讨,感悟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紧扣文本,涵泳文本的原生态的“本真”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本真
  
   目前在同一领域中的研究,要么是侧重语文为专业的服务功能,要么是将本真笼统地概括为“以人为本”或狭隘地理解为“精神回归”,缺少的是语文本身功能的彰显,缺少的是本真内涵的有效把握。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中职语文课堂?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堂应该回归“本真”。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真”可以理解为:(1)正道,准则;(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3)天性,本性;(4)质朴。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也应该是还语文学科以本来面目,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入手,这该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准则吧;语文教学不需要过于华丽的外衣,而需要务实的知识,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更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和天职吧,这也是它质朴的一面吧。
   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查阅了诸多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层层筛选,大前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变师对生单方的灌输为师生双向活动,甚至学生自主经营课堂,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让其真正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条件是配合新教材的使用,所以笔者选出了一些跟新教材篇目相同或接近的案例,其中有古诗词教学案例,有《与家乡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经典篇目的教学案例,还有“感悟关爱”作文教学案例。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后集体讨论这十个案例,又从中挑选出这样四课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它们分别是《沁园春长沙》《祝福》《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过研讨,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扶持者,充当配角,而学生是主角。如董水龙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案例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变化。董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或老师提问学生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自己提出问题,再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实现了思维碰撞。教师角色的变化,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一跃而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燃烧出智慧的激情。
   二、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捡到筐里都是“菜”,上课就是把这些“菜”一股脑儿地往学生“嘴里”塞,课堂设计与人的认知本性完全脱节。我们的教学既要达到让学生学到新知的目的,又要让学生在不违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
   张志坚老师的《雨巷》教学案例设计和陈灵娟老师的《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都体现了循序渐进地探索式教学模式。前者从阅读入手,采用“三读法”(初读——精读——研读),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参与到诗歌的阅读与欣赏中来;后者从意象入手,从意象的选择到意象的表达,再到意象的组合,层层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即使语文教学具有应有的广度,又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
   但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作用在两个案例中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不同程度地摆脱了一言堂现象,但实际上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
   而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的则是沈永廷老师的《祝福》教学案例,他的这一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属于我上面提到的学生自主经营课堂的形式。这一案例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既扮演《祝福》中的人物,又扮演法庭上的控辩双方、法官、证人等角色,进行了一场两个阶级的对话,最终取得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思想;其次是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三是把课堂带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了解了招标、法庭审判的一般流程,熟悉了校园生活之外的社会生活;其四是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对文章缺少个性解读,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照本宣科,这个本就是教参,教师鲜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最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而本课对于鲁阿牛的处理就是一个创新,形成了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些体验与见解正是语文教学中的“奇异果”,应该大力提倡。
   当然像这节课,课余师生必定花费了较多的精力来准备,拿此作为常态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很吃力的,但偶尔尝试一下,作为研究课实践一下,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另外这一案例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我们没有看到课前师生的共同付出,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课堂最后的呈现。
   四、回归“本真”课堂的雏形
   最后我还想重点谈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教学案例,大家对它的评价都比较高。主要归结为这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师的绝对主导,导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导致了学生的绝对迷信;由于学生的绝对迷信,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机械地吸收。而这一节课改变了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教师把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接着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看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只起到在其中适时点拨、引导的作用。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紧扣文本,涵泳文本的原生态语文课堂,这应该就是在学生已有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欣赏作品的“本真”课堂。
   二是课堂实现了立体化的互动。课堂实现立体化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且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在解读的基础上,师生交流阅读心得,共享阅读成果,实现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有些课堂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但效果却不很理想。是因为教师调动的只是学生的表层思维,深层思维仍是死水,波澜不惊。本课教师掌握了激发并调动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并且授以欣赏诗歌的技巧(找关键词),所以课堂才能真正生动立体起来,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1]董水龙.语文知识:变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J].湖南教育,2006
   (1).
   (宜兴市和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