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2011-12-31李光区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奈斯比特说过:“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21世纪要求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现代学生的个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均智商较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爱子心切,学生吃得好,穿得好,智力开发得好。学生喜欢追求新事物的刺激,表现出对未知、新奇、不了解或尚未有结论的事物的追求,总是被未知、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总想了解它,明白真相。好奇心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始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驱动创新活动。一方面,当学生对某领域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就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并会深入地研究探索下去;另一方面,好奇心也能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管好奇心看起来虽然有点盲目,但是却常常是创新的起点和萌芽。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充分的信任、关爱和尊重,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二、嫉妒心比较强
   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他们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展不开音容笑貌,家庭出身境况都不太好。情感世界受到过挫折,学习能力较差,素质较低,不善于交流,由于机遇不好,也就不思进取,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以理解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较浮躁,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低。嫉妒虽然不好,但是就看你怎么看待嫉妒了,嫉妒在我看来可分为良性嫉妒和恶性嫉妒。
   你从爱慕到嫉妒,说明你有长进,自己每天努力,只要今天做得比昨天强,就是超越了。老师应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恶性嫉妒,积极引导学生的恶性嫉妒向良性嫉妒发展。所谓的良性嫉妒就是能正确认识自己,把嫉妒化为向上的动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利用好良性嫉妒,同样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喜欢张扬自我个性,情绪易冲动极力表现与众不同
   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经有部分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虽然学生们这样做是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这一类学生往往思维敏捷,善于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不拘一格,不要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应该正确加以引导,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给他们表现的空间,让他们秀一把。
   四、自信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弱
   创新思维需要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产物,是在肯定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坚定信念。俗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能对自己有个清醒、客观、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过高就会产生盲目的自信,盲目自信的结果常常是屡屡失败而丧失自信;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丧失信心形成自卑。自信心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而且是一切工作乃至生存的必要前提,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多给学生以鼓励,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阻力,勇于战胜挫折和失败,不能因为一两次挫折和失败而气馁,应该愈挫愈奋、百折不挠。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五、个性活泼、好动
   学生坐不住板凳,现在的老师都有同感。还没等下课的铃声响,学生的心已经飞到教室外去了。学生好动的原因:你讲的东西他会了,下面要讲的他知道了;你讲的他压根不懂,跟听天书一般。啥叫无事生非,这样的学生无事可干咋能不动?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创新思维离不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六、个性倔强,不服输
   现代的学生很要强,性格倔,尤其在众人面前不服输。个性倔、不服输有两种类型:不听别人意见的固执型和能听从意见的调和型。前者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容易走弯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不受欢迎的。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后者似乎更容易成功,但是创新思维是在破除传统定式、书本定式、经验定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求异思维,顺着别人的杆子爬的人不会标新立异。
   七、对网络的依赖性强,内心有时表现空虚
   如今的农村好多家长都不愿意待在家里终年侍奉那几亩田地,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以便贴补家用,供孩子上学。有的父母双双都不在家,将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更有甚者把孩子一人丢在家里。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里又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于是把心思投向网络,要么去网吧,要么用手机登QQ。信息时代的网络信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因素,有诱惑,有陷阱。教师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要想创新必须从新的视角切入,借助创新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八、兴趣广泛,不专一
   兴趣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在稳定动力,它不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还可以激发出高昂、稳定的情绪、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意识倾向,使感知敏锐、联想与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甚至是废寝忘食,从中寻求乐趣,感到其乐无穷。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由于性别和个体差异,学生对于各种活动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将暂时的兴趣转变确立成稳定的兴趣,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总之,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如何让它们在创新思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待于老师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