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让科学教学锦上添花
2011-12-31罗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欲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一切知识、发展一切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好科学,首先要唤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因为媒体网络教学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意识。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这样传统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通过网络可以给学生展示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动物由于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变化等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地球上野生动物所处的状况,知道保护野生动物迫在眉睫。通过网络使学生上这节课的时候不再枯燥,兴趣很高,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拥有好奇心这点无可厚非,但是面对众多学生的种种问题炮弹,我想可能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对他们提出的种种问题给予正确的一一解答,而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使这些“疑难杂症”有了归宿之地。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搜集资料,而这些资料很多孩子都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得到,这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特别是其中视频资源丰富,能使科学教学中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例如,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要让学生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仅仅凭书本上的几张图片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落实不到位,对后面学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有直接影响。但是,网络视频给这类型科学课带来了福音。点击“百度”视频搜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视频有很多,我从中挑选了关于环形山的拍摄视频、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等视频适时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月球环形山。这是多么神奇呀!孩子们觉得遥不可及的月球仿佛就在眼前,环形山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更加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
三、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科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受条件限制难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只凭模拟实验、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分析难以收到理想效果。把此类内容制成课件,或动画仿真、或实景展示,整个教学过程便被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的教学,是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凤仙花生长过程比较长,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观察凤仙花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网页,通过浏览凤仙花生长过程各个阶段的网页中图片、视频资料,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生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成网页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解决了教学难点,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的广泛运用,可以让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常规教学所不能做到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模式逐步走向开放,它可以将课堂扩展到国际互联网,也可以将上课的时间延续到40分钟以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优势,不断钻研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飞速发展。
(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