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方法探讨

2011-12-31郭其才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小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迅速的计算解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表格式、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并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掌握找出计算方法。如“小文的妈妈生日要到了,小文想用自己存的零花钱30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现了解到,百合花2支10元,康乃馨5支12元,君子兰3支8元,小文用这3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则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24×16一题的“算法多样化”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了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当学生说“24×16=24×2×8”时,我问:24×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再乘8?学生回答:24×2表示2箱有学生奶多少盒,再乘8是因为16里面有8个2。随着学生的回答,计算机画面出现两箱闪烁,学生清楚地看到16箱里面有8个2箱的动态画面,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种算法的道理。可喜的是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演示的过程中产生了联想,马上说出:24×16=24×4×4,24×16=16×8×3,24×16=16×4×6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争着发表自己的想法,为下面探讨算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按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点,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加深学生对计算题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计算能力。
  (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