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诗歌的钥匙

2011-12-31刘国晶

成才之路 2011年35期

   新课标以来,高考题型、试题结构及分值分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诗歌鉴赏,由原来的8分上升为11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对学生而言,尽管从小学就接触诗歌,但他们仅仅停留在背诵的程度,而现在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鉴赏诗歌,下面就从如何鉴赏诗歌入手,谈谈鉴赏的方法。
   一、审标题
   有的标题交代了地点、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螟》;有的点明诗歌类型,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送人归京师》;有的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
   二、明作者
   “诗言志”,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人生追求和志向主张,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三、看注释
   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①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及写作此诗的境遇,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②有的解释词语或典故,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③有的介绍作者,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四、找意象,抓关键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要读懂一首诗,除了长期的积累还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考试时还要注意题后的注解、题目及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这些都是我们读懂诗歌的关键,只有掌握了这些再加上老师教给的技巧方法,做起题来就会游刃有余了。
  
  (唐山丰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