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1-12-31宋文进蔡志利杨丽娜张新荣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8期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计算机系在四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3+1”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 竞赛 体制改革 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101-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变的越来越重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计算机专业招生却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就业排名也远远落后[1]。这一系列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做出了清晰的指引,在仁爱学院计算机专业四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研究探索,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在“3+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课程内实践教学、短学期小实习、课程设计贯穿整个三年的教学计划,第四年用一年的时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IT企业参与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仁爱学院从2007年开始参加ACM竞赛,通过参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经过四年多的研究探索,该模式在不断完善,仁爱学院计算机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 实践教学时间与硬件保障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只有半年的毕业设计时间,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比较少,造成了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仁爱学院计算机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提出了“3+1”培养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学习,用一年的时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时间保证,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系在校内外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建成了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以及学校的机房除了能满足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上机要求外,还可向进行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
2 实践教学实施
2.1 短学期“小实习”与“课程设计”
大三开学初,学生利用4周的短学期进行小实习,这是对两年所学过知识的第一次集中实践。通过这次实践,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个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大四开学初,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实习和课程设计作为第二次集中实践。通过这次实践,让学生对整个学过的课程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并为长实习做好铺垫。
实习和课程设计的题目一部分来源于教师的研究项目,由本校指导教师命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一个小的课题;另外一部分来源于企业项目,由企业专家出任指导教师让学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2.2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1) 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基地。
仁爱学院分别与天津软通动力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公司、威凯尔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署了联合办学、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的合作协议。建立了“基于Android平台系统944ed63c735138c10f4bc3e66f521e83的校内实践基地”,此基地是按照国外企业要求和企业管理模式运行,由企业专家远程指导、软件工程专业专职教师现场指导,完成企业实际任务的校内实践基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上述实践基地,去参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培训。
2) 采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式。
校内实习:由本校老师布置实习、毕设题目,学生按要求完成。
校外实习:分为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学生自行联系IT企业实习两种方式。
无论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还是到学生自行联系的IT企业实习,都要求在实习期间由企业专家担当指导教师,完成企业相关的项目,并以此为实习的题目接受实习的考核。到企业实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企业、企业了解学生的过程,在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机会直接被企业聘任。
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原毕业实习题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就是说在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学生可以继续在企业深造完成毕业设计。当然学生也可以另外确定新的毕业设计题目。
2.3 实践教学模式的反馈与考核
为了密切跟踪和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情况,我系采取了信息员定期汇报制度和集中汇报制度两种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反馈。
1) 信息员定期汇报制度。通过在学生中指派信息员,要求信息员每个月定期汇报一次,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系里,由系里统一协调解决。
2) 集中汇报制度。我系利用开学初和教学检查期间,对小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行重点的检查。通过召开实践信息员、指导教师和企业三个方面的座谈会,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的动态,及时做好学生与企业和指导教师的沟通,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问题。
按照实习的性质对实践教学进行分类考核:小实习和课程设计按照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要求进行重修。校内实习的学生要求每个月提交有指导教师签字的实习工作月报表;校外实习学生每个月提交有实习单位盖章或主管签字的实习工作月报表。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毕业实习报告和由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做出的实习鉴定意见,参加毕业实习答辩,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当年不能毕业。
2.4 实践教学的激励手段——ACM竞赛
竞赛在“实践教学”这个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就像实践教学这个模式中流动的音符,能够不断带动学生创新。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
我校也把此项赛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赛事,聘请天津大学ACM队的教练为学生做专门培训,并指派专职教师在晚上、周末和寒暑假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经过四年的拼搏,我校ACM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竞赛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竞赛是实践教学的升华,对实践教学有指引作用。
3 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ACM竞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11月,我校ACM队员首次参加“第3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成都赛区)”获得了优秀奖,排名第49名;2008年9月获得ACM北京赛区区域赛铜奖;2009年10月分别获得“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预赛合肥赛区和武汉赛区”两枚铜奖;2010年10月获得“第35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天津赛区”铜奖。
我校2006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初步统计: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在我校排名第一;考研率在全校排名第二。
我校2006级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培训、实习和做毕业设计占计算机专业总人数比例24%;目前2007级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培训、实习人数比例已达到42%。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大大加强,就业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4 结语
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校实习实践机会较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导致就业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人才缺口很大,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我系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把短学期实习、课程设计和竞赛作为重要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大四安排一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集中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欢迎。实践证明,“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2011-06-02]. http://edu.163.com/special/00293I4H/mycosjiuye.html.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06-12]. http://www.gov.cn/jrzg/2010-07/ 29/content_1667143.htm.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n the Computer in Independent College
SONG 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