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

2011-12-3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

计算机教育 2011年18期

  摘要: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文章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经过实践,这种做法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16-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独立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公布(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229/201106/xxgk_120640.html),截至 2010年11月1日,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22所。伴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张,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决定独立学院发展前途的关键要素[1]。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4]。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现大学生的现代技能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各专业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5]。
  1 课程基本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内容着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有关课程打下基础[6]。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稿编辑软件Word、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络使用、多媒体应用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包含理工管文、经(济)法(律)英(语)艺(术)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笔者所在单位要承担全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年平均有4 000多学生,平均每位教师要负责2~3个班共200~300人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们采用问卷方式对对全校新生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 你之前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哪些相关内容
  ● 你对计算机系统组成、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
  ● 你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熟悉程度
  ● 你对Word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 你对Excel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 你对PPT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 你对将计算机接入网络方式的熟悉程度
  ● 你是否会设定并查看机器的IP地址
  ● 你已经掌握了下列哪些操作技能(可选多项)
  ● 你原来在学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是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由于我校学生大部来源于广东省,少部分学生来自新疆、东北等地。
  
  由此可见:
  1) 学生入校时的基础不一致。来自广东城市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时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他们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入学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这样一来,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2) 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由于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对于理工管文、经(济)法(律)英(语)艺(术)不同专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但起初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照办北京理工大学母体的课程,过多地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而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比较含糊,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3) 教学理念因循守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 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 立足珠海,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各专业学院专业方向的不同,将全校分为三种类型:计算机专业、其他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学院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观点,突出实用性;删掉因陈旧、过时等原因而不适宜的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一些全新的课程内容,扩充课程的容量。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为计算机科学导论,按照计算机学科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组织内容,讲授的知识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程序设计语言原理与发展、数据库技术原理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发展、数据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增加计算机的实战组装等相关实用知识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文稿编辑软件Word、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以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其中文科专业的学生删减掉数制及转换等有关比较抽象的内容,增加计算机操作等相关实用知识。
  2.2 注重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突出实践性,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由“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分别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解、边演示、边操作、边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并进一步根据计算机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精讲多练,以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我们从身边办公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例如,学生墙报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学校超市的数据处理、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与分析等。
  2.3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课,学生人数多,分布广,为加强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我们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综合化,在网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技术发展资料、及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提供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优秀学生的作业,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超越时空限制的讨论,实现了面授辅导方式与网上辅导方式的结合。
  课程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机考方式。考试在机房进行,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随机生成的各自不同的试题并作答,考试结束后,由考试软件立即自动判卷给分。机考的优点有很多,举例如下:
  1) 有利于以考促学,进一步提高学生上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考试公平公正,有效地杜绝了学生的舞弊行为;
  3) 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方式;
  4) 有利于以考促教,通过机考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会给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
  1)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发挥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个刚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入校,都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都要选派一名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制订规划,听课并加以指导,以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 吸收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编写教材及有关科研课题,现在许多青年教师都参加了正式出版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有的还参加了省或学校的教改项目。
  3)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校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领导的大力组织和支持下,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全校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今年我校经初赛、决赛,推选出6个作品参加了2010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奖赛,经过省专家组评审,层层选拔,我校有3个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广东省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4) 建立学校和专业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两级教学督导委员和课程骨干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作出表率,并定期听课,检查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为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改革的主要成效
  1) 完成了广东省省级立项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目前项目已通过中期检查,并作为改革典范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交流会”上作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报告,其经验已辐射到广东省多家独立学院。
  2) 编写了两本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全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全校4 084名新生的课程各模块通过率在90%以上。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化与改革,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
  
  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正在飞快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一定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仍需要从观念和模式上去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鹏卫.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