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阅读研讨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2011-12-31于海阳辛明军祁晶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2期
摘 要: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是上海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文章在介绍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文献阅读和研讨为主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分析近三年计算机学院的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文献阅读;研讨;教学评价;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1]上海大学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大力推广了“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这一创新性课程。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一改教师灌输型教育,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问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文献阅读研讨课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灵活,考核方法主观因素大,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笔者试图在总结该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和教学评价有所裨益。
1 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相关部门也已着手采取相应措施,但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教育的实施是关键,即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采取何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正是基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一目标,上海大学自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大幅度压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广
泛设置“文献阅读研讨课”,使文献阅读研讨课占到总学分的50%至60%。[2]并且规定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48个学分,其中文献阅读课为24个学分,其余学分安排英语、政治和基础课,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完[3]。
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文献阅读是指课程内容,研讨则是指课程的授课形式。就课程内容而言,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取该领域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每年更新30%以上;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文献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学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文献阅读研讨课不仅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学会查找文献,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文献外,还需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来查阅与课程主题报告相关的文献资料。每一位同学在阅读、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写出文献阅读报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课堂讲解。
每名学生都需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基金项目:2010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沪教委人[2010]83号)。
作者简介:于海阳,男,科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辛明军,男,教育质量考评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Web服务计算、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等;祁晶,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教机制。
是课程教学的最大特色。“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文献,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老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 文献阅读课的课堂评价指标
就一般课堂教学评价而言,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而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若以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去评价,恐会有失偏颇。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该类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教学考评专家组成员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根据以下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评。
2.1 课程设置环节
该环节主要考察课程的开设与研究专业方向是否匹配,课时分配是否合理。首先,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应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相近,这样才能对研究生的今后论文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其次,上海大学虽然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时分配没有做出严格规定,完全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但是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任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讲解的比例应不低于3:7(上海大学实行短学期制)。
2.2 文献的准备环节
此环节主要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文献是否是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具有前沿性、更新度快的文献。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择近3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能够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并且每年所提供的文献目录都要有更新。
2.3 教学实施环节
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除教师的讲授外,每节课都要有一名学生进行主题报告,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此环节的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主题报告是否有明确要求;是否对报告的主讲学生事前做了相应指导;是否提出过具体的修改意见。文献阅读研讨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自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是此环节的考察重点。
2.4 教学评价环节
这一环节重在考察教师点评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点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是否能够站在专业的角度,从深度和广度出发,能否对学生真正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由于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文献均为该专业或领域的前沿文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和基础差异存在不同,因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固然不能求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随时了解该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在研究生阅读、研讨期间要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问题,同时又要不断迎接学生萌发出的新思维、新火花,并指导其最终解决问题。
3 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结果
上海大学开设的文献阅读课内容有以下二类:
一类是由专业基础课演变而来,按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由专业教师来授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学期,课程教学的要求以精讲课程要点为主,一般授课不超过5次,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提纲挈领、简述讲解、浓缩内容、注重概念;对学生的要求是拾遗补缺,在专业范围内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另一类是为做课题做准备,以学生讲解为主,加强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扩展文献阅读和查询、综述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自身组织、交流和讲解能力的培养,拓展文献阅读查询、综述的能力培养,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
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笔者随机抽取了近几年来学院开设的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结果共20门次,如表1所示,任课教师的年龄以45岁以下的教师为主。
在这被考评的20门次课程中,有8门次课的成绩处于81~85分区间内,86~89分和90分及以上的两个区间均为6个门次。在这随机抽查的20门课程中,考评成绩没有低于80分,说明“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整体开设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考评结果的评语来看,处于90分及以上的课程门次较多为第一次课或前几节课的教师讲授部分,由于教师准备充分,故而成绩较高,而成绩较低的门次均为后续课程的学生报告。从相对较低分数的评语中还反映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报告的点评不够到位,学生参与欲不强,缺乏对重要文献的讲解力度等。
4 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评价体系的局限和改进措施
首先,对于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考评目前仍主要依赖于考评专家组的随堂听课,就考评本身而言,考评专家的打分存在主观随意性,考评结果往往只依据一堂课的听课效果给出,缺乏后续跟踪评价。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是只针对教师的讲授情况,很少涉及学生的参与度,由于文献阅读课有别于传统授课的教师主导模式,学生才是文献课的“主角”,因此文献阅读课的评价应逐步转移到对师生双方的评价。
其次,文献阅读研讨课应引入学生评教体系。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想要从一门课中学到什么,应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评价过程中,应不定期的向学生征求意见,由学生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督多导少”的现象。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他们经常“被评分”,往往只是到期中或学期结束才知道听课结果,得分高者固然欣喜,得分低者却很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改进。考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任课教师,而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考评专家大多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如果能够在听课后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尤其是多与年轻教师交流,多向他们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可能在今后的教学考评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以期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我们在未来工作中还会重点跟进课程教学和考核,开展更深层次的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汤新华. 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J]. 学位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