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项目案例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11-12-31李强罗先录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2期

  摘 要:文章针对学院具有特色的1321模式的小学期实践学习架构,分析了目前社会IT人才需求标准,提出一种针对高职高专软件类专业基于综合实践项目案例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并通过实际的综合应用项目设计,设置与软件类专业相关的专业岗位,让学生在校内体验真实的项目组工作过程。
  关键词:实践学习;项目案例;专业岗位;综合实践
  
  1 概述及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十六号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
  目前社会急需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南海东软学院通过具有特色的1321(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教学学期,一个实践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分为三个层次(图1)的实践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从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2]。
  
  图1 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
  即第一学年的实践小学期为技能实习,主要进行第一学年所学专业基础课中的相关技能的实践学习,旨在巩固并锻炼学生的基础技能应用能力;第二学年的小学期为项目实习,通过对各种真实项目案例进行分解,模拟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在专业内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分工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任务;第三学年的实践学习以多种形式展开,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企业定制班等方式。
  以上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人才的工程技术培养集中在第二学年的项目实习中,由于需要根据一个真实项目案例的生命周期,并且模拟实际项目组中的岗位分工来完成该项目的所有工作。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无法完成工作,如软件开发专业的学生对于软件测试岗位的工作缺乏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并且对于项目中要求过高的页面设计也是一筹莫展,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会偏重于程序设计与编码工作,而忽略了工作的完整性,其他专业亦具有类似的问题。为了体现项目实习的综合实践性、职业性以及开放性,我们要求参与项目组的学生对于对应岗位所需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系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根据计算机系软件类专业的专业分布情况,将打破专业的界限,提出以软件开发项目组中的实际岗位群分工合作,实现程序设计与编码、数据库设计与实施、网页设计以及软件测试等四类岗位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