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能力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改革
2011-12-31陈渝陈媛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2期
摘 要:分析“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构建开放式“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以适应各学科、各专业不同需求;探讨新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开放式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能力
“程序设计基础”是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它不但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
1 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高校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 课程教学对象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是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受众群体。为适应社会发展,各高校不断增设新学科和新专业,不同专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技术范畴的要求不尽相同。
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除了一流大学外,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研究型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
3)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语言更新加快。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计算机语言的能力比学会一门计算机语言重要得多。
4)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许多用人单位不但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作为招聘的入门条件,而且十分看重学生专业领域的计算
机应用能力。可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之一。
我们对各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2 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院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程序设计基础”开放式课程体系。体系突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静态和单一,具有立体化、动态化、差异化的特点。
开放式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群、开放课群、创新课群”三个层次构成;依据各学科、专业的不同需求,在保证每一层次的课群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配置;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和个性差异,在教学资源、实践环节、信息化平台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
学院本着创新、整合、优化的精神,采取“课堂内外结合、多种平台互补”全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融合,立足基础知识、强化应用技能、提高素质。
3 构建“三大平台”的开放式课程教学体系
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前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应用能力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立体架构,分为基础平台、应用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834120)。
作者简介:陈渝,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
平台、创新平台,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平台之间良性互动、合理运行,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3.1 基础平台教学体系
为了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需求,我们提出了“1+X”的基础教学体系,即为1门必修课、X门必修或选修课。
课程群除了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外,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以学分制为基础实施目标管理,设定总体学分要求,如表1所示,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3.2 应用平台教学体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计算机作为必备工具,在各行各业的作用凸显。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够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符合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数单位招聘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应用平台教学体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程序设计基础”应用教学体系
课程类型课 程
选修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C
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VFP
计算机二级考试强化VB
C课程设计
VFP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3.3 创新平台教学体系
创新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培养的综合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包括教学资源研发、创新强化训练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创新师资指导力量。学生均以自发组织或教师制定的小组为单位,参与从课程创新实验到全国竞赛的各层次创新活动。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训练总体架构
创新教学体系中,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成功的关键。我们的师资主要来源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计算机专业和学生相关专业的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是创新教学的中坚力量。
4 新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4.1 “WebQuest”个性化、数字化学习网站
数字化、个性化的WebQuest教学网站是开放式教学体系能够实施的重要环节。
WebQuest教学方式是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学习者自主获取、理解、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协作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目前国内主要应用于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常规课程教学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应用较少。
在1个市级和2个校级相关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开发建设了基于校园网的“WebQuest程序设计教学”网站,全面支持学生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在WebQuest教学网站上,遵循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特点,提供各程序设计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的课程知识模块入口和探究性学习导航。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起点以及喜好,选择不同的入口进行自主学习,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还可以利用导航,通过Internet网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和环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4.2 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校园网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实施天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都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内外教学资源,以及个人科学和教学研究心得,并通过平台提供的“答疑讨论”、“教学邮箱”等多种师生互动手段,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但及时为学生解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手段等,实现教学相长。
4.3 层次化、模块化的网络考试系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且笔试在课程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比重。动态课程体系建立后,众多的课群、同一课群众多的课程、同一课程众多的教学模块,使得试卷的体系繁多,工程浩大。因此,传统的考试方式完全不能满足新教学体系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发了“基于课程的网上通用考试系统”,具有课群、课程选择、课程知识模块选择、考试难易级别选择等强大的题库管理功能;实现了自动组卷、审卷与发卷、答题与交卷、试卷评阅和成绩管理与统计分析全自动模式;且对个人课后练习提供全面支持。学生通过网上练习系统和考试模拟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和评价。
4.4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创建一支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根本在于师资队伍,可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从教学、研究、实践三方面入手,营造“团结、奋进”的团队文化,健全团队评价体系,形成一个竞争与激励相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修订了教师的奖惩制度,加大教学工作在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中所占权重。例如,实行教学评分一票否决制度,如教师的“学生网络评教”分值不能达到规定的最低分,当年考核为不合格,不能晋升以及获得其他奖励。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享受同等待遇。切实改变了过去“重科研、轻教学”弊病,形成了“在教学中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风尚。
近年来,团队建设已初见成果。2010年团队建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和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多位教师主持市级教研教改项目多项,分别获得了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建设多门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一支优秀教学团队,保障了教学与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
5 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我们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并从教学手段到考试环节的全面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需求差异大”的问题,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培养目标需要。
当然,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还处于尝试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索。比如,同一门课程,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教学内容的动态配置、课程与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衔接等问题,还需要在进行进一步探索。
(下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