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
2011-12-31何雅琴张飞马长胜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2期
摘 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大学生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高校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工作?这是教师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笔者个人思考与教学体会,提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做好四个“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职业规划
在思考如何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时,首先应将人放在一个社会坐标系中,认准坐标轴(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自我(确定人生目标)的位置;接着考虑人本身的问题,人生需要三个支点即健康、自由和职业,职业是人生的一大支点,可以通过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再次根据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构建多方面的结构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1],同时培养良好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认识人生三种关系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认识并处理好三种关系,正如季羡林先生在《做人与处世》的文章中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2]”。
1.1 人自身关系
认清这个问题可以使生命个体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这需要经过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和谐然后呈现平和的神态。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思考和实践。
首先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世界,
“我”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恒定的、又是变化的;第二,对自我的认识受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左右,所以“我”的观念和意识里,现实的、可能的、意想的、希望的、真诚的、虚伪的等情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每一个独特的、矛盾的“我”;第三,自我认识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这违背了科学的客观性,即在使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时,参照“人”的客观性难以回归真实,观察者自析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此整体的客观性比较差,结论也就比较模糊。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每天让自己独处三十分钟,以审视心灵、参悟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和确立一个理想中的“我”,这样才能学会选择和专注、懂得执着和放弃,不断超越自我并完善自我,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平和之境。
其次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我评估,其指标体系是一个四维空间,每一维度都有深度,即指标体系是层次化的[3]。一是品德,指品质和道德,是在评估过程中最需要修养内化的维度指标。二是智育,指智力培育。智力是各种能力的集合,有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技能智力之分。三是体育,身体是生命的基础,而生命在于运动。四是美育,真善美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自我评估的最高指标,懂得文化之美才不会浮躁、懂得书画之美才不会古板、懂得音乐之美才不会孤独、懂得残缺之美才不会绝对,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是音乐、美术、书法或其他艺术基础。
作者简介:何雅琴,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张飞,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开发;马长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1.2 人与社会的关系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许多个人的结合体,而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必须要遵守共同的规范与共同的道德行为。人类要求组织社会有两个目的:第一,为了要使生活获得改善;第二,为了要使生存得以延续。所以人类需要聚群而居、群策群力地进行分工合作,作为个人需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义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向深度发展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正在急剧更新,呈现出复杂的状态,社会价值取向由过去比较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4]。同时我国社会变革的指向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赖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作为生命个体,必须做到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这种关系,并且在行动上善待自然。
2 树立人生三个支点
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属性,生命对于社会应体现出积极作用,而完成这一过程就构成人生。人生的圆满在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和整个历程上实现极致,所谓极致就是使自己尽最大可能处于最大程度的和谐状态。这需要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而且还需要在健康和自由的前提下,通过职业的平台实现人生的圆满,所以职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人正是基于这三个支点而行于世的,如图1所示。
图1 人生支点图
2.1 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每一个人都很容易理解健康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可行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给自己带来希望和信心;在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需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而不患得患失。第二,要注意饮食,三餐均衡、营养合理,不暴饮、不节食。第三,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不熬夜、不焦虑。第四,参加适当的运动,养成散步的习惯。
2.2 自由
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心理的自由,从社会学上说,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权利,只要他不妨碍别人同等的权利即可;从法学上说,凡是法律所未禁止的,就是自由。
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和实践,一方面是学习和了解所处环境的规范和准则,做到遵纪守法,同时训练自我控制能力。犹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懂交通规则容易出事故,没有车刹也易出事故,而自控就相当于车刹。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凡事把握好一个“度”,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该专注、什么事情该淡忘、什么事情该搁置、什么事情该坚持、什么事情该妥协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如此使自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
2.3 职业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出来,一是个人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一是个人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并实现自我价值[5]。根据后者可以把职业看作是人生的一个支点,通过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进而实现其人生目标。因此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正确的思路指导,这种思路至少应考虑以下四点:性格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与职业的匹配。
3 把握个人发展的“三级跳”
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规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体育竞赛上的“三级跳”,在这个竞赛中,运动员能跳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看起跳前的三步。同样的,在个人发展这个问题上也有类似的“三级跳”,即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大学毕业后前五年,如图2所示。
图2 个人发展“三级跳”图
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是一个基础阶段,同时这一跳还决定能否读大学、读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等。
作为大学生已经处于第二跳的阶段上,在这个阶段将全面塑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并以学会“独立自主”作为阶段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培养自己。这一跳决定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即得到怎样的一个发展平台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
毕业后将面临适应社会环境和重新自我定位等问题,并在经验、技术、能力、资金等方面不断进取和积累,可以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寻求和确立真实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4 构建三方面结构
依上述分析,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要反思过去、着眼未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6]。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大学生要注意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4.1 知识结构
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可以依以下纲要进行。
一年级:主要是涉猎和拓宽文化基础知识,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了解和认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开始接触专业基础知识,总体要求是宽而广。同时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学会自主学习和笔记方法,学会时间管理等。
二年级: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有关考证的学习,总体要求是专而深。同时在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应用和行业状况后,确定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并精通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一阶段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年级:主要是在确定为专长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总体要求是精而熟。同时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开始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为择业做好充分准备。
4.2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即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思考、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二是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实习、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培养。
4.3 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理素质,即生理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二是心理素质,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三是社会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素质培育是一个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阅读、读书笔记、静思、运动和学会交流等。
5 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的思考和阐述,所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的外围问题,与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只有对前三个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和理解后才能真正做好具体职业生涯规划,而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第四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宣仲良. 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M]. 北京: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