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序设计课程的自分类教学

2011-12-31朱骐陈瑾张宏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3期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23-0073-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针对地方院校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评估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阐述该课程常规教学模式的缺陷,提出具有多个教学目标的“自分类教学”教改方案。目前该课程被设置成双平台教学系统,其教学效果经权威考试评价,都要优于同期未试系统,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无效的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自分类教学;差异;平台
  
  作者简介:朱骐,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陈瑾,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张宏,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课程的模式已经基本固定,但课程的魅力反而正在失去。近年各种质疑接踵而来,如该课程“学以致用”吗?“学而能用”吗?盐城工学院计算中心关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毕业调查显示,这些质疑来自各方,有毕业生,也有其他学科教师,另外,在校学生学习热情普遍降低,这些情况在地方院校表现得非常明显。
  笔者认为要挽回目前的颓势,必须重新认识该课程,引入更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更强的自分类教学模式。自分类教学与在特殊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分类教学相似,但它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1 自分类教学的科学依据
  分类教学源于学生差异,自分类教学同样如此。
  1.1 学生差异的普遍性及评估
  1.1.1 在校生的差异
  资料显示,目前人们讨论学生差异,多针对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差异,比较完善的论述很少,局部性的讨论偶见,且多着眼于人格、人生观、城乡等方面差异[1-2]。可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院校普通本科生的差异正在逐年扩大,这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
  
  在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时,学生表现得最强烈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力差异。程序设计课程有三个特点。其一,逻辑性强,需要数学知识和各种常识支持;其二,实践性强,需要高强度的上机练习;其三,语法性强,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因此逻辑能力、实践能力、记忆能力俱佳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将会得心应手。可是客观上学生的能力发展并不一致,能力差异既反映在能力综合水平上,也反映在能力结构上;随着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一年年地增加,他们的能力综合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能力结构存在缺陷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第二,兴趣差异。“程序设计”是一件新事物,开始学习时,多数学生对它都有一定兴趣。可是从教育心理学来理解,这种兴趣属于间接兴趣,即对学习结果有所期待,它需要转化为直接兴趣才有意义。而直接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随着其他差异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一个人的直接兴趣会朝着两个方向变化:一个方向是激发、维持、增长;另一个方向是未产生、或无法维持、衰退;直接兴趣差异因此出现,反过来它再影响学习效果,形成循环。
  第三,目标差异。地方院校学生学习目标差异近年来也在扩大,一方面一部分学生积极进取,学习上有所追求;另一方面校园内广泛存在“心不在焉一族”,课堂教学对之没有效果。从宏观来看,目标差异是当前地方院校教学活动大环境的构成因素之一,从中观、微观来看,它又是一门具体课程间接兴趣差异的主要来源。
  面对较大差异而无对策,最终必然造成优生、中等生和差生的全面分化。NCRE①二级是一种比较权威的考试,难度适中,可借用它来评估学生的分化。评估标准不妨设定为:首次参加考试即取得注有“优秀”字样合格证书的是优生,取得一般合格证书的是中等生,而没有取得合格证书的是差生。如果一个地方院校NCRE二级通过率位于同类院校上游水平,一般首次通过率会在60%~70%,按照上面的设定标准,差生比例将高达30%~40%!可见在差异背景下常规教学模式效率不理想。
  1.1.2 毕业生的差异
  笔者曾经对70位从事技术工作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程序设计知识的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可以分成三种人群。
  第一类人群:由需要应用并能应用的人组成;
  第二类人群:由有机会应用但没有能力应用的人组成;
  第三类人群:由没有机会应用的人组成。
  三类人群数量比例大约是5:8:7,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只占25%,如果再考虑应用的程度,则能做到深度应用的毕业生将少之又少。这一比例也说明了:常规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1.2 常规教学模式的缺陷
  综上所述,常规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普通本科学生存在着不适用性,追根溯源,它的缺陷有两个。
  第一,程序设计课程多年来一直都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通常有几十到一百多个。如果集体中只有个别差生,教师会有精力依靠因材施教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差生人数往往很多,在统一教学进度下,差生群体问题根本无法通过因材施教来解决。因材施教在合班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长期以来,理工科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业余)程序员,教学活动一厢情愿地追求编程能力的培育。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和主观需求,因此也就没有区别教学,结果欲高而不就,反而落得许多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上一无所成。一方面,差生和部分中等生由于技术领悟力不足而未能登堂入室;另一方面,该课程在思维方式上对其他课程、学生未来也没有任何给予。单一教学目标与分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矛盾。
  1.3 教学目标需要多元化
  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解决问题必须从改革教学目标入手。
  首先,应该改变观念,承认学生差异的普遍性及客观存在性;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