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与CDIO理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011-12-31胡爱娜孔繁民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3期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23-0058-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本文分析民办高校人才定位与传统培养方式存在的矛盾,提出将CDIO教育理念与“3+1”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学校“本科学历+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最后针对网络工程专业介绍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关键词:民办教育;应用型人才;CDIO理念;“3+1”模式
  
  基金项目: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G1008512103)。
  作者简介:胡爱娜,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
  
  1 民办高校的人才定位与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师资、教学质量等条件和公办高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人们对民办高校还有一定的偏见、歧视,使得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就更大,这个现实问题制约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
  教育要与市场需求同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发展,而市场需求也制约着教育。民办高校有其发展优势,机制灵活,能动性强,它可以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不断吸纳新专业进来,削减落后、过时专业的生源等,使得学生的专业更加合理,做到与市场同步。从上述原因考虑,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通常在应用型人才上。
  2 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概括说:“《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各个大学也都在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更加关注本科教育改革,新一轮高校之间的竞争开始转移到内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这是大势所趋。”目前,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依然是传统“3.5+0.5”模式,即用三年半时间完成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学期主要用于毕业设计(论文)。传统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例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考研就业冲突,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太少使得毕业生“低能”,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这里的“低能”指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低。在传统的“3.5+0.5”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至少有3/4的时间都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所以有些同学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对口工作,不得不额外花钱参加一些机构培训,接受“岗前培训”。通过3~4个月的强化培训,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培训机构考取有一定权威的微软、思科、华为等高级网络工程师证后,找工作就相对容易些。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存在问题的,本应该由学校完成的工作却让校外的“培训机构”完成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岗前培训的工作也放在校内完成,使我们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美国史丹佛大学校长汉尼斯在出席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说:“中国大学的问题出在课程以讲座为主,小组讨论太少”。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提到,大学应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及思辩的能力。中国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也缺乏自主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传统培养方案的改革势在必行。
  3 探索新模式:“3+1”与CDIO理念相结合
  对于培养模式的改革,无非是要通过学校的培养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我校在培养方案改革中引进先进的CDIO理念,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条件,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融合,实现“本科学历+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
  其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
  
  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
  而“3+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大学前三年完成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而大学四年级完成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相关“岗前培训”课程。“3+1”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在 “3+1”模式的基础上引入CDIO理念,实现“本科学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另外,在《新建院校的就业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一文中,一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出“211”院校、非“211”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自助创业的情况。可看出高职院校的创业率最高,其次是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民办本科院校,可以考虑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有意识的增加一些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如图1所示。
  
  以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为例。网络工程专业是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后新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的新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技术领域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从事网络管理、网络集成、网络工程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接下来分别介绍在新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设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需要特别强调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特点如下。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 斟酌课程的设置,重视基础平台的课程,强
  
  调专业技能课程、拓展创新课程;
  3) 课程设置提倡创新,与时俱进;
  4) 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同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有相似之处,但培养目标却有区别,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仔细斟酌。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是2001年新增的计划外专业,所以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明确的规范。目前关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有很多相关的研究[2]。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一书中提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四大能力。网络工程专业也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培养目标上有区别但也有交叉。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实现网络规划、设计、组网、管理为目标,兼有计算机专业的思维能力和系统能力[3]。
  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意识方面,引入“创业导论—创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大学生创业教程”、“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与技巧”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在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心态,处理好“就业”、“择业”的心理负荷。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处理好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为有创业意识的同学提供知识、能力储备的基础平台。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制定出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架构,如图3所示。
  在教学方法上引入CDIO能力培养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摈弃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在这个问题上,我校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推出了“研讨课”形式的教学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学生要在课下做足准备,到网上、图书馆去查阅老师布置的作业,搜集资料。课堂上不需要板正、整齐地坐在阶梯教室里,大家可以围成一团来交流,也可以象辩论赛一样争执,当然也可以拉到工厂、车间、户外去。这样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心情也很愉悦,可以做到“寓教
  
  于乐”。这样的“研讨课”对于教师来说虽然备课投入的精力更多了,要求更加严格了,但是成就感也更大了。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能力、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3.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市场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和CDIO的理念,以及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我们制定出一个与专业目标相符,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规划,分层次、分环节有序进行,保证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设计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合理分配实践时段,尽量避开一些干扰的外界因素(考研、就业),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技能”培训环节,真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有所提升。实践环节教学架构如图4所示。
  
  1) 提倡“双师型”教师指导。
  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参加科研团队,参加项目设计,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这样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2) 交叉专业,共同完成综合类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型专业,集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于一身。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轻重不等地涉及到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类的相关课程。那么在一些综合设计(例如毕业设计、综合实训)中,可以采取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综合课题的方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不同课程融会贯通,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集体创造的团队精神。这样做也有其客观原因nHql+7wEdW/rP3lHAzya/w==,即题目本身就是综合类题目,一个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全部内容,除非削减课题的分量。有的题目即使一个专业的几个学生也无法完成,必须有几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4]。
  教师也可以在选题时,仔细斟酌一些综合课题,使其尽可能多地容纳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共同完成。例如2007级学生的一个毕业设计题目:基于WSN的火灾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课题涉及传感器的认识(电子类)、程序编程、调试、优化(计算机类、软件类、网络类),后台界面的演示(计算机类、网络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考虑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中各出一名学生参加这个课题小组,选出项目经理,采用“项目负责制”。
  在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可以相互补充,而且可以锻炼配合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负责程序调试、优化的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负责后台数据演示的同学才能很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所以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此外,一个课题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课题的成员要很好地合理规划工作的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实验累积的技能经验等都得以运用和巩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培养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语
  针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以及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3+1”模式与CDIO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跟踪调查,掌握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动态,进一步完善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EB/OL]. [2010-10-01]. http://www.mycos.com.c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