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在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31黄刚乔淑云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3期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23-0054-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采用“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详细讨论了该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的必要性、实施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实践表明,该教学法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人进步、整体提高、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分组;互动;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
  
  基金项目:2011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006)。
  作者简介:黄刚,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乔淑云,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教育。
  
  1 研究背景
  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下面简称为VB)课程的目的是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思想,掌握简单的程序设计方法,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各个领域实际问题,成为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VB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较高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枯燥的语法、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程序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之容易理解和接受,一直是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其按层次分成若干小组,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我国教育界分层、分组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对在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中进行分层、分组的意义、原则、策略,如何实施,如何互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1) 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
  
  基础、学习能力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几组群体,并区别对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层是隐性的,即学生本身不知道自己被分在哪个层次,而教师心中十分明确自己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1]。
  2) 分组教学法。在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将各层次的学生科学搭配组合,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 互动教学法。将班级整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个别指导相结合,将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立体式互动教学方式。
  3 实行“分层、分组、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是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究竟掌握或学到多少知识来衡量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宜”[2-3]。他们为我们进行分层、分组和互动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每个班级中,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地域差异,因而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差异。如果教学过程中不考虑这些差异,简单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如下情况: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内容,又觉得教学进度慢,结果就会使这两类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在分层中互动,在分组中互肋,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的原则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方式顺利开展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配合。因此,教师在第一堂课就要把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告诉学生,在学生中间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根据前两次课的观察和学生上一学期计算机课程的成绩,从第三次课开始可以正式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4]。
  1) 分层的原则。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因此首先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在充分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B层:有一定基础,学习能力一般;C层:没有基础,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分层过程中,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 分组的原则。在分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同学关系、男女搭配等因素,采取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5~7人(以5人为宜)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立1名小组长(由A层学生担任),配合教师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和小组的成员考核等。
  分层和分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原来的分组不再合理,比如各组的学习水平已经有了较大差距、同组的学生关系出现了问题等,就必须对原有的层次和分组进行重新调整。
  3) 互动的原则。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互动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互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师生之间:包括集体回授、共同释疑、个案分析、总体评价等。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合理、信心更足、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
  (2) 学生之间: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达到层内相互合作,层外相互指导,协作互动,优势互补的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合作与互助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学生与媒体之间:学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媒体,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5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下面以VB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为例,来讲解分层、分组和互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5]。
  1)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C层次的学生,要求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其对计算机编程的热情和兴趣;对于B层次的学生,要求在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求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行创新性学习。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自己由过去的“主讲”者变为现在的“主导”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分层和分组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B层次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随时注意C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让A层次的学生感到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根据这一原则,下面以如何求n!这一经典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具体设计过程如表1和表2所示。
  
  
  3) 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在“分层、分组”的教学前提下,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它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精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给出目标任务,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于“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是VB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可以安排4~6学时来讲解。教师可以利用1学时的时间,把为什么要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有哪两种基本形式、FOR循环和DO循环的语法结构和区别是什么、如何使用循环语句进行编写程序等教学基本内容告诉学生,然后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如表1所示。
  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此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思考、分析教师所给出的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要把不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必要的辅导,让他们首先解决问题,并能基本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助,组间互动学习阶段。
  此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关键,分为两个过程:小组内部的互助学习过程和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在第一过程中,各个小组长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小助手的作用,认真组织好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讨论;在第二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各个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任取几个小组中学生的答案作为样本,让其他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地方作出合理的点评,被评价的小组可以作出解释或反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听取各小组学生讨论的意见,并及时给予提问和点拨。同时,教师要针对表2(此表学生看不到)设计的分层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四个环节,教学效果综合评价阶段。
  通过第二和第三环节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公布学习结果,对各个小组在互助和互动过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各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助和竞争精神,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个别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6 结语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合作、竞争、探索、创新精神,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
  “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尽管“分层、分组、互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把它贯彻落实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长丽. 新课程框架下的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