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

2011-12-31

计算机教育 2011年23期

  精英教育从“姚班”开始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
  
  首席教授:姚期智院士 项目主任:王跃宣教授
  目标:培养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
  姚期智院士凭借美国MIT、Stanford、Princeton等经验亲自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精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8门,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全英文教学,并亲自授课6门。
  开展阶梯式培养:大一大二着眼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后两年着眼“理论和安全”以及“系统和应用”两大方向上的专业教育。
  因材施教、深耕精耕和“MIT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量身定制“预研计划”。
  多方位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实践平台:所有学生本科阶段赴香港或MIT等海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
  大四全年在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实践,提示专业水平。
  国际评价:2010年8月,计算机学科国际评估中,评估专家委员会主席John Hopcroft教授评价姚班“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采访“姚班”
  时间:2011-5-26
  地点: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
  吴翼(姚班2010级)
  贾志豪(姚班2009级)
  顾钊铨(姚班2007级)
  张燕老师
  吕厦敏老师
  本刊记者:白杰
  
  记者:姚班的学生是从大批普通生中择优选择的,是百里挑一,你们有幸在读姚班,有什么样的体会?
  顾钊铨(姚班2007级):我在姚班已经4年,首先是在学习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帮助,学院提供的各方面支持也特别多、资源特别丰富。感觉和其他的院系有很大区别,教学方面与国际接轨,姚班与其他院系的氛围不一样,班集体建设,感情建设方面做得很好,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平时联系不多,主要是通过感情建设,大家凝聚成一个班集体。
  贾志豪(姚班2009级):上姚班的课,让你感觉有趣,也很兴奋,也有挑战性。记得有一次课,姚先生为讲述某一个定理,需要用到前面很多知识,他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复变函数整个串讲了一遍,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几乎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讲完,很有挑战性,感觉很“爽”。
  吴翼:我是觉得中国大学有一个通病,就是高中辛苦,大学好混。这跟国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姚班很前卫,就是看得很远,对学生要求很高,作业虽然很难,其实我觉得就是为了能够让你学到点东西,也是为了激发你的兴趣,就是难的东西你才会去研究它,然后你才会发现你的兴趣所在,然后你才会真正喜欢上一个东西,那么你喜欢上一个东西之后你才会真正的投入进去做研究,最终才能成为一个科技上的人才。如果你只是混日子、敷衍了事,那么,几年下来,你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
  
  记者:结果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
  吴翼:对,姚班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精英式的培养,所以它一定要有更严格的训练,这也是对学生很负责的一件事情。
  记者:姚班与普通班有什么区别?
  贾志豪:我感觉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会比较侧重于那种国外本科生会讲但是国内不会讲的课程,比如说分布式,等等。这些课程,我从学长那里知道,像麻省理工等很多国外大学都会在本科期间会讲,但是在国内包括清华或者其他大学就不会去讲。我感觉这些是我们多学的一些东西吧。
  顾钊铨:大四安排有科学研究实践,然后会专门让你去找一个导师,让导师带你做研究。其实大三也挺多的,大三可以自己选很多系统和应用方向的课。大四就会有科学研究实践这门课,你可以自己去联系老师,或者在学院跟着老师做一些项目研究,这些都挺多的。
  记者:都有实践课吗?普通班的也有吗?
  顾钊铨:就姚班才有这门课,别的班没有这门课。
  记者:请具体说说?
  吕老师:计算机科学研究实践。十五个学分。只有姚班是整个大四阶段都可以允许他们出去搞科学研究的,其他的班级都是到只有大四下学期的时候才能让他们做科研,我们是整个大四阶段。
  记者:哦,是一年的时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顾钊铨:就是能让大家提前进入一些研究领域。你觉得对这个方向感兴趣你就会去研究的。让我们提前能进入一些研究项目,或者说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张老师:就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比如说计科70班的江鋆晨,在大四毕业时已经发了将近有十几篇SCI了。他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他就尽早的进入到了他喜欢的领域研究里面当中去。这种情况是其他班没有的。
  顾钊铨:对,他成绩可能是中等吧,但是他就凭他的论文,现在去了CMU(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计算机领域四大名校之一)。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是同一门课程,但教法还不一样,这方面可以谈一谈。
  贾志豪:我说一个吧,我们现在在上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系也有这门课,但是我觉得我们这门课安排的实验非常难,应该是和CMU(卡内基梅隆)的本科生同等难度的实验。
  记者:那我明白了,所谓接轨就是说这门课虽然叫这个名字,但是根本就不是国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全都是国外的教学方法,甚至于教材。
  张老师:其实有些课我觉得比国外可能还好,就像你们现在上的“计算机应用数学”,我估计国外都没有。
  记者:如果要把这门课上好,老师和教授就必须具备一个很高的素质和水平。
  张老师:没错。就像他们刚才讲的,姚先生能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复变(函数)讲一遍,我估计没有一定高度的人做不到这件事情。其实,我觉得讲课最难的就是把很深奥的知识,以及很多很多的知识要用最浅显、最快的方法告诉你,这就是讲课最难的地方。
  记者:本科结束后,姚班告一段落了。学生们读博士就脱离了姚班的这个环境和这种理念,他们又进入到国内教育的某一个模式里了,会不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
  张老师:其实,我觉得四年的教育对他们来说应该有一定改变了,而且姚班的学生将近60%都是直接去了国外直博,从大面上来看接轨得还不错。而且,还有20%的学生是留在我们研究院读博,至少还是在姚先生的指导下,我觉得这一部分学生肯定也是不会有那样的担心。进入其他院系的学生,目前看来都发展得挺不错,没有出现在姚班很好然后到了系里之后就不好的情况。
  吕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姚班这四年的培养、四年的训练对他们的学术能力,或者说人生观塑造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而是会贯彻他以后的一生,包括他的学术道路、包括他的人生道路。
  记者:那为什么不赶紧大面积推广一下?让所有大一想进姚班听课的学生都来吧。
  大家:这样保证不了质量。还要保证教学质量。
  吕老师:首先是精英教育从本科开始,精英教育就是一种小班教育,所以我们每年就只有三十个学生的规模,数量限制是为了保证质量能够跟上。
  张老师:而且说实话,从实际情况来讲,上次姚先生在某个论坛上也讲过,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精英教育而不是这种大范围的教育,因为真正想从事这种高端研究的,可能也就是只有这一小部分人。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想去搞这种高端的研究。
  吕老师:大家可以呈现一下姚先生上课的风采。
  顾钊铨:我先举两个例子吧,第一个我记得是大一的时候上概率课,为了提起大家的兴趣,姚先生作了一个生日悖论的游戏,他让大家把自己的生日写到一张卡片上,然后姚老师一个一个的把生日写到黑板上,他每写完一个名字就让大家猜,你觉得下一个出现的生日会和前面相同吗?如果觉得会相同请举手,谁猜对了就会给他发奖品,当时我记得是一个女生猜对了,姚老师就送给她一个礼品。然后他就接着这个游戏给我们讲概率的知识。第二个例子,他给我们出了一道题目,还没等做出来,姚老师就说谁要能把这道题做出来我就请大家吃必胜客,然后大家就一起想、一起想,结果就给想出来了。姚老师也很高兴,就在一周后吧,有助教带着我们去必胜客吃了一回。
  
  
  记者:姚老师上课的时候,气氛很轻松而且善于引导,另外还给你们激励。
  吴翼: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记者: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希望你们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化?
  吴翼:他会鼓励有想法的同学直接上(讲台)去做,他绝对不会自己先说,他希望每个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比如,有学生说我有个想法但是我没有想好,他说没有关系,你就上讲台去想,你就在上面自己算。
  记者:如果算到一半时,你说不会了,那时你再下来?
  吴翼:不是,他会提示你:“你想想这个能不能……”他会给你一些提示。有时候做到一半你会有点小卡,然后他会给你点小的提示,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就做出来了。
  记者:不会给你们灌输。
  吕老师:对,不是灌输,是启发。
  吴翼:有的时候,他会说,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并鼓励你上去跟他直接在黑板上讨论。
  
  指导学生
  记者: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去表达的机会。
  大家:对。
  张老师:姚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交流机制。我们有很多国际交流项目,比如姚班每年大三学生都会整个班一起去香港参加冬令营,用一整周的时间。
  吕老师:我们国际交流已经形成长效机制,一个是我们的香港冬令营,还有一个就是MIT联合培养,这两个都属于长效性的。我们每年从姚班大三学生中选拔2名送到MIT交换一学期,交换期间学生免交学费,而且在MIT校内住宿,充分融入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2010年我们选拔的2名MIT联合培养学生现在正在MIT交换,他们的表现得到MIT指导老师的高度肯定。(注:其中一名姚班学生周冬在MIT交换期间撰写的论文被第23届操作系统原理会议SOSP2011接收,并于2011年10月赴葡萄牙宣讲论文)
  
  
  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理论
  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揭牌典礼
  记者:这里有一份资料上写着:姚班学生到东京、墨尔本还有悉尼大学都去过,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吕老师:就是预研班。姚班还有个特点就是会针对所有年级的姚班学生,我们会选拔预研生。
  张老师:相当于那种有个性化的培养,就是自己本身科研能力很强也非常聪明的孩子,我们会提前把他们选出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培养,及早让他们能进入到类似于研究生那样的环境当中去。
  记者:本科班就是预研班,预研班就是本科班?
  张老师:不是。姚班就四个年级,姚先生从里面选出特别有潜力的学生,让他们提前体验一下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让他们进入一些项目组,然后提前参与一些科研工作。
  记者:你们每个人的理想是什么?
  吴翼:大一的时候,我觉得刚进大学不用把问题想的很清楚,因为刚进学校,接受的东西还很少,没有办法把问题想得很清楚。然后我就想一个大的方向,大的方向就是说我可能打算出国,做一些偏工程的研究方向,这是我想的一个大的方向。那么,四年以后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现在也说不好,可能四年之内想找到一个我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去做这方面研究。
  记者:是不是有个偶像啊?
  吴翼:姚先生。
  贾志豪:我目前想到的是以后去搞研究,姚先生肯定是我的偶像之一了,实际上我觉得姚班的教育模式下有很多很多的老师都挺令我钦佩的,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陈卫老师(讲授分布式课程)等等,都是我的偶像,我觉得他们那种生活状态和对于学术的那种追求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
  顾钊铨:谈谈理想的话,我就觉得还是想为国家的发展做点贡献吧,比如,我现在所从事的领域是网络科学这一领域,国家这方面挺缺人的。所以,我是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做出一些成就吧。为国家的这一方面的空白弥补一些东西。
  
  ACM姚班学生领奖
  吴翼:这张照片是ACM比赛,每年代表清华参赛,其中三个人基本上都是姚班的。
  吕老师:这也是姚班的一大特色。
  顾钊铨:清华大学基本上是亚洲顶尖强队了。
  记者:你们是代表清华大学吗?
  顾钊铨:每一年代表清华去参加世界性比赛的队伍里面至少有两个姚班的,五、六年都是这样,2010年拿世界第六名就有三个都是姚班的。
  张老师:虽然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他们去做程序员,但是他们在程序设计大赛上永远是拿第一名的。
  记者:除了程序设计大赛,还有其他的吗?
  张老师:让本科生参加国际顶级会议。
  吕老师:对,最近的四月份有一篇新闻就是写我们姚班有一个学生去印度参加第20届国际万维网会议(WWW 2011),并在大会上宣讲论文。
  顾钊铨:这类会议比大赛的级别更高。
  吕老师:对,这个是纯学术的,顶级国际会议。
  记者:下面这张照片是973导向项目“全量子网络”启动会合影,项目计划启动5年内建成全量子网络雏形。
  
  吕老师:973项目,一般来说是由不同高校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然后这个承担项目是清华大学第一次作为一个单独一个高校个体然后承担整个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是由清华大学校内三个院系共同承担,项目的4个课题中有两个就在我们交叉信息院。
  
  记者:好,感谢大家的介绍!祝姚班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