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旧路改建设计分析

2011-12-31路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13期
关键词:旧路线形路段

路军

(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商丘 476000)

发展交通运输事业,首先要明确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性,多渠道寻求建设资金,加强公路建设,增加公路网密度;其次,应加速对原有公路技术改造,提高公路等级,改善平面线形,方便行车、提高运效。笔者近年来参加了多条旧路的改建测量与设计,有些体会和认识,仅供同行参考。

1 目前二、三级公路的主要缺陷

我国现在部分公路始建于60年代初期,限于当时的国力,加之短时间内赶通车,造成先天不足,后遗症较多。其主要缺陷为:

1.1 平原微丘

1.1.1 平面线形指标均衡性差。平原微丘区沿线村镇较多,农田规划整齐,灌溉系统完善,现有的旧路往往存在长直线接小半径的情况,通过村镇路段平面线形指标偏低,缓和曲线设置过短,有的甚至不设缓和曲线,局部路段相邻同向及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不足,不适应行车要求。

1.1.2 局部路段路线纵坡过于平缓,平坡及小于0.3%纵坡较多,旧路路基填土高度不足,基本为“顺地爬”加之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毁坏或堵塞,严重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和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

1.1.3 路面超期服役,破坏严重,加之养护费用跟不上,行车舒适性差。

1.1.4 通过村镇路段路面障碍物较多,特别是集市路段造成车辆交会,尤其是超车困难,时常有事故发生。

1.1.5 桥面狭窄,设计荷载标准低。

1.1.6 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毁坏严重。

1.2 山岭重丘区

1.2.1 平面线形差,公路沿线直线段少而短,平曲线设置太密,回头曲线及小半径曲线较多,缓和曲线短,有的甚至还没有缓和曲线,而相邻同向、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明显不足,不适应行车要求。

1.1.2 路线纵坡大,坡长,缓和坡度设置不足,普遍达不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影响行车安全。

1.1.3 路基窄,视距差,防护设施不健全。

1.1.4 桥面狭窄,设计荷载标准低。

由于以上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公路通行能力差,车速低,不适应现代运输的要求,相对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旧路的改建应将重点放在改善线形,拓宽路基(加宽桥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完善排水设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仍是一个长期任务。

2 平面设计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增加公路网的密度,提高路网等级,实现快捷高效率的道路运输及通行能力已迫在眉睫,路线总体设计不仅是路线问题,同时是集路基、路面、排水、桥梁、隧道、交叉、水文地质、施工、养护等多专业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确定路线方案时,应综合以上所述因素,恰当确定。

道路投入使用时间的增长,道路两侧通常添建不少房屋,各种电缆及地下管线等设施,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旧路两侧变化更为突出。因此,平面线形设计前应首先完成控制测量及1:2000地形图的测绘工作,然后在1:2000地形图上根据改建道路情况,本着充分利用旧路原则,并且达到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纸上定线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图上标明各种电缆、管线的位置及高程,并进行核实,对国家建设的粮油储备仓库,部队房屋及油库、飞机场,重要的电力,通讯设施(如高压铁塔、发射塔)要进行严格控制技术标准,要充分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对上述重要设施尽量绕过,并留有余地,保证公路及其他设施的使用安全。

路线设计要合理的利用平、纵横相匹配的技术指标。不宜采用高平面指标低纵面指标或高纵面指标低平面指标,在进行路线定线时,对平、纵、横的设计应遵循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前提下,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路线平面设计应采用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优化线形设计,避免由于线形设计不合理而形成事故隐患。

在道路改建时,线形设计应考虑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以满足后期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合理地充分利用现有公路,并且要考虑施工期间车辆通行方案。若原路线平面或纵断面大部分不能利用时,则应考虑另选新线。

路线的定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采用“靠而不近,离而不远”的原则,既不干扰破坏城镇规划,又便于车辆进出城镇。路线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平曲线长度应占路线总长度的50%以上,竖曲线长度应占40%以上,应尽量避免长直线及长直坡。山岭重丘区,不得因片面追求高标准而造成高填、深挖和增加公路病害。

在起伏的丘陵地区定线,应注意线形设计与地形一致,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及弃方数量。线形设计必须避免或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多为支线及县乡公路,保畅及降低工程造价是路线设计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进行线形设计,线位布设及总体方案设计时,不宜采用过高的技术指标,应尽量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工程数量。

路线定线时,必须注意构造物与路线的配合,不能只顾及线位或线形,而忽略构造物修建的难度及工程投资。在进行线位布设时,必须认真对待各种不良地质情况对道路产生病害的影响,保证工程质量,树立地质造线的指导思想。在对旧路进行控制时要充分考虑到改建后公路路基填土高度对中线的影响,在满足线形标准的前提下,对可利用的既有桥梁、挡土墙等结构物要严格控制,并作记录,以便室内定线时参考。

3 纵断面设计

3.1 在路线纵断面图上分段,标出哪些是新建路段,哪些是补添路段标明控制点高程(如桥梁、村镇,既有结构物、标高、道路等)。

3.2 实施调查和测量旧路的运营情况,建设年代,结构组成,旧路的养护与维修情况,路面排水及地下水状况,水毁情况,认真听取养护部门的意见和沿线居民的建议。

3.3 对现有旧路利用路段的弯沉值,路面情况,如路面的平整性、坑槽、翻浆、拥包、裂缝等病害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3.4 在路线拉坡时,对平面线形已确定利用的既有桥梁、挡土墙等结构物要严格控制,改建工程中,小桥涵因结构完好,数量多,工程量大,比重大,其改建设计是否得当,对整体工程造价和结构使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补强设计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小桥涵,这样一来既可以简化设计,又可以节省建设资金。

路线拉坡时,适应新旧路的横坡度和超高,如果是两侧加宽时,旧路的横坡和新路的横坡相差不大,这时,路线的纵断采用中线控制既可。如果一侧加宽,控制应按旧路面加铺厚度推算改建路面的路中心高。

3.5 路基横断面设计

旧路改建的横断面设计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充分考虑美化、绿化、标准化和环保等因素。对于平原微丘区的二、三级公路应尽可能采用全铺式路面。以改善路容,并增加行车安全。

山岭重丘区的路堑路段两侧边坡应根据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护面措施,对于土质边坡应以绿化防护为主。在陡坡地段,路基设计一般应尽量避免采用半填半挖断面,如果不可避免时,应考虑挡土墙及其基础的设计。

4 结束语

公路改建工程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改建的公路里程也将逐年增加,新的问题也将不断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公路的改建不是只仅仅满足目前的要求,改建设计业应该有前瞻性。设计时应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处理好眼前和发展的关系,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采用高标准,为以后可能的加宽、改建留有余地。

[1]杨进;改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J].湖南交通科技,2002(3):15~16.

[2]有关旧路改建技术问题的探讨及解决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11).

[3]关于旧路改建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公路学会2006年年会2006.

猜你喜欢

旧路线形路段
冬奥车道都有哪些相关路段如何正确通行
部、省、路段监测运维联动协同探讨
短线法预制节段梁线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A Survey of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Irregular Pareto Fronts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旧路车辙病害综合分析
现有管线限制下旧路改造的困境及出路
加成固化型烯丙基线形酚醛树脂研究
Reclassification of Oligodon ningshaanensis Yuan, 1983 (Ophidia: colubridae) into a New Genus, Stichophanes gen. nov. with Description on Its Malacophagous Behavior
城市道路旧路路基拓宽改造对策及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