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水利建设发展及其管理的研究
2011-12-30管少芳
管少芳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水利勘测设计队,黑龙江 绥化 152000)
1 引言。
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正进行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我国在吸取西方社会的发展经验基础上,为加快建设步伐,超越其按部就班的发展轨迹,提出在未来社会进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构想。
1.1 未来社会的总体特征分析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预测我国2030年和2050年我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0万亿元和100万亿元左右。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下将,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逐渐上升。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型发展,工业生产将向高效、高科技型发展,资源消耗向节约型发展,生活消费向舒适型发展。这种经济快速发展模式,将使国家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持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1.2 未来社会水利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社会,各国政府都将面临着有关水问题的挑战,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挑战。江河洪水仍是严重威胁。尽管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增加,而洪水灾害的威胁却依然存在。在防洪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合理、可能达到的江河防洪标准,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在工业社会,由于饱受历史旱涝灾害之苦,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受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主要集中于防洪、供水与农田的灌溉、排水工程上,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过度地开发利用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而没有顾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要。同时,城市工业与生活大量废水的排放,又未得到及时的处理,部分还被引用。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3 未来社会水利科技的发展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中国的水利建设将会不断发展,水利科技必然会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估计到,世界新科学的发展对我国水利科技的重大推动作用。同时,要预见到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水利科技的影响。
2 水利的能力与响应方式
水利建设其鲜明的特点:
2.1 可持续发展的治水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盲目追究经济增长、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导致的环境污染在新千年之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委托中国工程院进行了规模浩大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更是让可持续发展的治水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2.2 资源型水利的理念逐渐被接受
搞好中国水利,必须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重大转变。从总体来看,新世纪我国的水利建设己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主动寻求水利安全与水资源有效利用。以前的防洪抗旱、保障安全多是被动的应对性质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水力发电工程也多是一些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其防洪意义明显。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更多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安全问题而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水力发电建设更是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主动寻求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利用并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渐入人心,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导了水利建设,水环境改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资源开发也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3 对水利管理的要求:系统可持续发展型管理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确实给社会带来进步,给人类带来财富,然而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于是,人们企盼着一个新的水利发展模式的出现。为了达到未来社会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的建设目标,我国未来水利建设规划的基本设想如下:
3.1 水环境和适应水环境同步,做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在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洪水灾害仍然是造成经济破坏、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最大大的自然灾害,也是最重要的水环境问题。在今后的防洪减灾战略中,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的控制洪水,又要主动的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建立城市防洪标准,使之与城市发展规模及经济水平相适应;建立与完善蓄滞洪区管理及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蓄滞洪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活有保证,事后恢复生产、生活有保障。建立健全防洪保险制度,形成防洪抗灾与水毁工程修复良性运行机制;制定主要江河遭遇超过系统防洪标准的特大洪水应急方案;建立技术先进的洪水监测和预报系统,以及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建成现代化防洪预报系统,将防洪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防洪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负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以政府投入为主。防洪工程的维护,除了建立和改进管理规章制度和机构,加强维护管理外,还应考虑加强多目标使用防洪设施的管理新方法。
3.2 建立水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对水的自然系统和财团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中,应注重水资源的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寻求新的平衡。为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切实做好水资源的节流、开源、配置、保护与管理工作,保证水的长期稳定供给,以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中,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城市布局规模都应把水资源作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使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泉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的某些方面可利用部分低质水。加快供水工程建设,新建工程与现有工程配套改造并进,节流与开源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使预计需水量和供水量基本平衡;将需水管理作为水资源开发种用的整体组成部分,制定减少需水量的政策和方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措施对全社会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逐步实现需水的零增长。
3.3 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我国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重视的一项工作,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将生态环境需水与国民经济生产需水、城乡人民生活需水共同作为水资源需求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规划与合理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有计划地控制天然林的采伐和河湖及低洼湿地的开发,禁止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采取强制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荒漠化治理。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结语。
本文根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特征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水利发展的实际,分析特定社会形态对水利的需求,以及当时水利建设的能力和对该需求的相应方式,归纳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水利管理特点。由此得出:水利战略形态是特定时期社会对水利的需求和水利当时应对社会需求能力的综合反映。战略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提升的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水利能力变更与适应的过程。为水利战略形态的研究提供理论假设的基础和研究背景。
[1]任光照.中国水资源状况及综合管理,中国水利科技网,2002,4.6
[2]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