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与进一步治理的对策
2011-12-29马凌
北方经济 2011年4期
一、引言
2010年延续至今的通货膨胀已经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频繁举措(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行政干预措施等等),但在惯性、预期、春节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仍在维持并时有强化。事实上,抗通胀并非政府面临的惟一难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任务,如保增长、促就业、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控制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快经济转型、打击房地产投机、避免贸易摩擦升级、理顺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等。其中一部分任务之间似乎还存在着相互矛盾,更是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例如,提高利率与吸引国际热钱、经济减速之间的矛盾;控制农产品价格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之间的矛盾;控制能源资源价格与理顺要素价格体系、加快经济转型之间的矛盾;从紧的货币政策与保增长、促就业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等等。因此,协调矛盾、治理通胀,需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全面安排。笔者以为只有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系统分析并厘清通胀的主次原因,分清轻重缓急,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富有成效的调控措施。
二、此轮通胀的原因分析
(一)首要原因
此轮通胀产生的首要原因还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及流动性过剩。国际方面,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国内来看,长期依赖出口、投资拉动GDP的格局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和信贷增速过快,在国内汇率弹性不足以及对冲不完全的制度下,会形成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诱导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目前,对冲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70万亿元,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而我国经济的货币深度也到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位。
(二)长期上涨的根本原因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各类要素乃至货币的价格(包括资源价格、工资、地租、利率、汇率等)都面临着重新估价的局面。换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趋于加大,这也是我国长期物价上涨趋势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从传统的“生存工资定价法则”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法则”转变,必定引起工资的补偿性上涨、保留工资的提高以及工资与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五年仍将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同样的,土地、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也推动着各类商品价格的走高。
(三)导火索及维持原因
2010年,国外部分农产品及大宗商品涨价,其中不乏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原油、大豆和棉花,从而向国内输入了通货膨胀。而国内则面临着频发的恶劣天气,从早春持续低温阴雨到夏季的洪涝灾害,以及后期的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季农产品生产,也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特别是作为重要蔬菜水果供应地的海南,频繁遭受强降雨袭击,导致洪灾频发,对食品价格的上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因素都是通货膨胀发生的诱导因素。
而通胀的发生更是强化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形成惯性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投机炒作风气也日渐浓厚。受制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大量资金涌入楼市、股市、农副产品市场、奢侈品市场,所到之处无不拉高了金融资产和实际商品的价格,部分领域甚至呈现出泡沫迹象。在通胀预期下,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谋涨价等投机炒作行为也不时涌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通胀预期及投机炒作是通胀持续乃至强化的主要推手。
三、治理通胀的对策建议
(一)根治当前的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银行信贷,因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必然选择,央行可以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对于加息可能扩大中美利差,吸引更多热钱流入的担忧,笔者以为,加息仍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此轮通胀与宽松的银行信贷助长房价上涨有着直接联系,而低利率也助长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局面,因而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抑制民间资金的投机炒作行为。相关数据显示,与利差交易相比,国际热钱更加热衷于短期套利,与国内的资产价格关联度比较高。因此,尽管提高贷款利率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符合资本价格的回归趋势和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挤压资产泡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当然,为了减少负面冲击,建议还是采取不对称、小幅加息方式,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可以略高于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并依据政策效果斟酌操作频率。
此外,还要注意对存量流动性进行疏导泄洪。在笔者看来,流动性过剩之所以泛滥成灾还在于投资渠道的匮乏,换言之,缺乏充分吸纳流动性的投资“低洼”。这个低洼,既要门槛低,又要容量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吸纳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应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深化与广化,积极修建债券、股权、保险资产的“金融资产池”以吸纳流动性。也要努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流动性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既可以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也有助于支持国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打破垄断、调整收入差距,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二)应对中长期成本推进型通胀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供给。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更多、更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吸收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有赖于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将我们以往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新的依赖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打造精品名品的竞争优势。配合以有效的政策组合,在产业政策上开放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来提高企业效率;财政政策上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推进手段便是要素和货币价格改革。惟有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各类要素资源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体现出资源的真实价值,避免低价下寻租、滥用、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中国的经济转型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短期内要控制通胀的蔓延,当务之急就是改变民众的通胀预期、打击投机炒作,及时采取措施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而政府应以坚决果断的态度继续推出一系列实质性调控措施。例如从紧的货币政策、坚决打击投机炒作行为、不遗余力推动产品市场供应(如大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国家储备农产品密集投放)等等,给民众以明确的价格扭转信号,打破通胀预期。必要时仍可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但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随意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调控的目标是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居民的承受范围内;并且关键还要配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实施。
治理通胀时还须强化稳健的财政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适时地调整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与国债项目资金的投向结构,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再通过调整与规范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增长,从而在控制部分领域过热、物价上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升一降”,有效保证经济增长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