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1-12-29熊萍段志刚

北方经济 2011年4期

  摘 要: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7省市农民工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进城动力和阻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民工进城务工意愿依次上升,东中西部的主要进城动力分别来自于城市生活条件好、事业发展空间大、工作在城市,进城阻力都主要是城市消费太高。各区域农民工的月收入、工作行业、就业途径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农民工 进城务工 区域 差异
  
  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现状、问题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借鉴。但是大部分研究只局限一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研究只有程名望(2007)对山东省沿海和内陆的对比分析,而在全国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实证分析还较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东中西地区典型城市的调查,研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
  
  一、研究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及其演变规律”课题组于2009年11月进行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之后,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在江苏、山东、湖南、河南、陕西、四川、重庆7省市,通过随机访谈方式共发放农民工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1006份,回收率为91.5%。定义变量为:东部(江苏、山东)用1表示,中部(湖南、河南)用2表示,西部(陕西、四川、重庆)用3表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情况是:分区域来看,调研农民工数量分布为东部200人(19.9%)、中部农民工200人(19.9%),西部农民工606人(60.2%)。从性别来看,男性农民工570人占56.66%、女性436人占43.34%;从年龄分布来看,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的农民工分别占总样本的24.55%、39.07%、24.65%、10.74%、1.00%;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比最大为52.88%,小学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大专及以上的分别占16.10%、22.27%、8.75%。
  本文利用SPSS16.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区域差异比较
  
  (一)进城意愿的区域差异
  由于农民工进城意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因此理清不同区域农民工进城意愿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利于不同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优化劳动力转移措施。从样本总体来看,愿意进城的农民工共有524人,占总人数的52.1%,表明农民工整体的进城意愿比较强烈。分区域来看,东部愿意进城的农民工不到一半,仅占45.5%,中部达到52%,西部最高为54.1%,东、中、西部的进城意愿逐渐增加。可见东中西部的农民工进城意愿确实存在较大差异。问卷在设计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的原因时,以推—拉理论为依据,分别设计了进城动力和进城阻力的各个因素。
  (二)进城动力的区域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农民工进城最重要的原因依次是:城市环境好(10%)、工作在城市(9.1%)、事业发展空间大(9.1%)、生活条件好(8.9%)。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区域间的进城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农民工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生活条件好(14.0%)、工作在城市(13.5%)、城市环境好(6.0%),中部农民工主要是因为事业发展空间大(18.5%)、城市环境好(17.5%)、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6.5%),东部和中部的差异最为明显。西部的进城动力则主要是工作在城市(9.1%)、城市环境好(8.9%)、生活条件好(8.7%)。
  ddc347ce1b88f229a836b50819f17bbdb8a5fc2550e5b18bb9caa9db567d6aa0
  (三)进城阻力的区域差异
  表2揭示,从全国来看,农民工的进城阻力主要来自于:城市消费太高(24.2%)、家人在农村(10.9%)、没有城市住房(9.7%)。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区域间的进城阻力存在差异。东中西部最大的进城阻力虽然都是城市消费太高,但是东部(32%)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没有城市住房”这一阻力的比例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中部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的阻力(3.0%)也明显超出西部(1.5%)和东部(0.5%)。
  
  此外,根据方差分析的LSD法多重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东部和中部的进城动力存在差异,但是西部与其他区域的进城动力没有明显差异;东部和西部的进城阻力存在差异,但是中部与其他区域的进城阻力没有明显差异。(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未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列出。)
  (四)月收入的区域差异
  月收入的高低对农民工进城意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区域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收入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为37.8%,其次是1500-2000元占27.2%,1000元以下占16.3%,2000-2500元占12.4%,2500元以上仅占6.3%。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分区域来看,东部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为51%,中部和西部只有39.5%和46.4%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平均工资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较高。此外,月收入处于1000元以下的农民工中,中部地区比例22.5%,远高于其他地区。
  (五)工作行业的区域差异
  问卷在设计和调查中将“工作行业”设计成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将工作行业主要分为6个大类:建筑业,机械化工制造业,电子电器业,服装纺织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不在此6类中的用“其他”表示。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总体来看,46.4%的农民工集中在服务业(包括收银员、营业员、餐厅服务员、理发店员工、保洁员、擦鞋匠、保姆等),17.3%的农民工在机械化工制造业就业。不同区域之间农民工的工作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农民工在服务业工作的比例最高为53.5%,中部次之43.5%,东部最低28.5%。东部在电子电器业、服装纺织业工作的农民工比例远远超出中西部。
  (六)就业途径的区域差异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途径一般是老乡或亲戚朋友推荐,用人单位入村招工,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找,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信息,通过电脑上网查找招工信息。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推荐找到工作(65.5%),其次是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20.7%)。但是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区域之间的就业途径存在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是中部地区通过电脑上网查找招工信息(16.0%)、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信息(14.5%)、用人单位入村招工(12.5%)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西部;西部农民工由老乡或亲友推荐就业的比例为74.8%,也明显超出东部和中部。东部农民工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比例(31.0%)也高于中西部。
  
  三、主要结论
  
  通过对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东部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意愿最低,中部略高,西部最高。(2)农民工进城动力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中西部的主要进城动力分别来自于城市生活条件好、事业发展空间大、工作在城市,进城阻力也存在区域差异,但主要原因都是城市消费太高、家人在农村、没有城市住房。(3)月收入方面,东部农民工收入高于中西部;工作行业方面,除服务业外,东部农民工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器业、服装纺织业,中西部主要集中于机械化工制造业、建筑业、其他行业;就业途径方面,除老乡和亲友推荐比例最高外,东西部主要通过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中部则通过电脑、电视、报纸等方式就业。
  四、优化农民工有序转移的对策建议
  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为了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进城乡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进程。
  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确认居民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便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完成彻底的空间转移。
  (二)健全农民工服务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农民工在收入、工作行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落实。应完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渠道。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待遇。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职业培训。
  应全面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低,不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的需要,因此建议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多种社会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有质有量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四)加快促进小城镇发展。
  城市承载人口的容量有一定限度,不能容纳所有农民工进城工作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发展小城镇,在当地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就地吸收农村劳动力。这样还可以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