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浙江省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1-12-29卢珠谭文婷
北方经济 2011年13期
一、引言
浙江作为中国出口茶叶的大省,每年出口比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茶叶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有著名的西湖龙井、雁荡毛峰、天目青顶等。据统计,2010年浙江省茶叶生产在遭受严重“倒春寒”灾害的情况下,经过整个茶叶行业的共同努力,仍取得了产量持平、产值增加的好成绩。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270万亩,比上年增加2.4%;茶叶产量16.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茶叶农业产值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为农民增收贡献1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浙江茶叶历史悠久,在全国茶叶出口中一直处于首位,无论是出口数量、出口金额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一直保持领先,见下表。
近年来,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茶叶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霍丽(2000)分析了我国茶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建议。姜含春等(2004)采用SWOT法分析我国茶叶出口的优势、薄弱点、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许咏梅(2006)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对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状况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李道和等(2007)利用CMS模型和RCA指数对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苏祝成等(2008)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是否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中国茶叶进出口量的变化不会带来国际茶叶市场价格的变化;反之,国际茶叶市场价格的变化则会带来中国茶叶进出口量的变化。
二、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原因。国家钻石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地区)的产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与4个要素密切相关: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即辅助产业的状况;4.产业组织。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4个基本要素的动态整合。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模型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模型(如图所示)。运用“钻石”模型可以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原因的分析。
三、浙江省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产业的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在茶叶产业中,初级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依然是竞争力塑造的基础,因为茶叶是直接向自然索取产品的产业,难以按工业生产那样无限制成批量生产。对浙江茶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1.自然资源。浙江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多丘陵山地,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绿茶生产。同时,浙江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种质资源丰富,茶类繁多。这些资源为提高浙江茶叶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不足的是浙江省土地资源相对稀缺。2.科研与人力资源。浙江是浙江省栽茶、制茶技术的发源地,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强,茶叶技术推广和茶叶内外销力量强,茶农素质高,生产实用技术普及率高,科技对茶叶生产贡献率高。与以上因素相比,浙江省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两大不利因素:茶叶生产成本过高。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采茶与制茶,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80%,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滞后。浙江在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科研成果较多,如速溶茶、茶水饮料、茶籽油、茶多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