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

2011-12-29

北方经济 2011年13期

  国家信息中心:通胀预期仍强应进一步加息
  
  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通胀预期仍然较为强烈,对消费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多,央行应进一步加息以扭转“负利率”局面。
  国家信息中心在报告中建议,为确保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央行应再加息1-2个百分点。 报告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消费需求增速将小幅加快,下半年消费品零售额有望增长17.3%。全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7%,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2.1%,分别比上年低1.4和2.7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网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12.2%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25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
  分类看,上半年,第一产业用电量475亿千瓦时,增长5.9%;第二产业16961亿千瓦时,增长11.9%;第三产业2384亿千瓦时,增长15.3%;城乡居民生活2696亿千瓦时,增长12.5%。 经计算,上半年,我国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5.3%。数据显示,重工业用电量为13932亿千瓦时,增长12%,占第二产业用电量的8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88%。
  ——新华网
  
  农业部:四大原因助推肉价上涨预计后期趋稳
  
  猪肉价格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高企数月的猪肉价格何时才能“降温”成了公众近日热议的话题。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说,“此次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是养殖成本大幅上涨、前期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去冬仔猪死亡增加、散户退出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期,农业部派出督导组赴四川、湖南等生猪大省开展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讨,总体来看,由于养殖效益较好,养殖户补栏积极,生猪存栏连续4个月增长。”王智才说,目前生猪价格处于相对高位,预计后期逐步趋稳,中秋、国庆期间市场供给有保障。
  ——新华网
  
  央行:抑制通胀是货币政策首要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出席国际经济学会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大会上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在保持通胀可控与保持经济增长间找到平衡。
  “抑制通货膨胀依旧是政府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尽管过程中经济增长会出现下滑。”周小川说。
  周小川表示,中国能够容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额外通胀,央行已准备好容纳这部分通胀,这也是中国央行不采用设定“通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原因。
  ——中国经济信息网
  
  个税收入上半年增长超35%
  
  近日,财政部公布我国今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全国财政上半年累计收入56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亿元,增长31.2%。其中,备受广泛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收入3554.78亿元,同比增加929亿元,增幅高达35.4%。
  在不久前完成的个税法修订中,个税起征点的提高、税率级别的调整,将使工薪阶层的个税负担大幅减轻。但是上半年个税的大幅增长,许多人对个税是否仍然过重表示了疑问。 对此,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低收入人群的个税负担将进一步减轻,个人所得税收入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人民日报
  
  魏加宁:中国经济面临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面临结构性通胀已引起经济学家的极度担忧。针对国内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提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滞胀、硬着陆和高泡沫三大风险。
  在谈及应对的政策上,魏加宁说,在金融政策方面,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着博弈,监管政策也在趋紧;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财政应当从积极转为稳健,重点放在降低税负;在民企政策方面,要控制信贷流向,防止信贷资金过多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 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魏加宁称,首先应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包括审慎监管体制,加强央行独立性,规范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应成立“财政政策委员会”,成立“地方事务部”,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京报网-北京商报
  
  五一鸣: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
  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也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把注意力引导到调整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效益上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趋势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幅放缓。”
  ——人民网
  
  专家:经济增速开始放缓
  
  GDP连续几个季度出现了回调,从去年四季度9.8%到今年一季度9.7%,到二季度9.5%,达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增速。多数专家认为,政府为经济降温的努力初见成效。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目前经济增速的下滑实际上正是我国经济目前所需要出现的情况。 左小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需要高增长。”前十年两位数的增长,这中间有很多可能产能过剩、过度投资、环境污染。这些东西都不可持续。
  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赞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分析称,“经济增速的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依然充沛,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加快发展的冲动很强烈,我们是有意‘压’着经济增速往前走,不必太担心增速的回落。”
  ——中国新闻网
  
  吴敬琏:中国市场经济出现倒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近日表示,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形成的市场经济远不完美,反映在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上。 这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尽管国有经济不再是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仍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继续在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其次,各级政府在配置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上,具有巨大的权力; 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自行裁量权,可以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商品价格自由化,以及世纪之交数百万计的乡镇企业私有化,市场的力量一度得到很大的强化。但是,本世纪初,“由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受阻,经济领域出现国进民退,政府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市场力量出现了倒退。”吴敬琏称。
   ——《新世纪》-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