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启示
2011-12-29王富强
北方经济 2011年13期
民族经济工作是乌兰夫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指乌兰夫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领导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乌兰夫牧区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的。乌兰夫的经济建设思想是非常全面系统、精辟的。本文对乌兰夫同志的牧区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启示加以探究。
一、以人为本,发展生产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的思想
乌兰夫认为,革命胜利以后,要把工作的中心转到发展生产上来。早在1950年1月,乌兰夫在锡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心任务是发展畜牧业,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繁荣了,才能改善人民生活。”1951年1月24日乌兰夫指出:“我们在牧业区的政策在牧民与牧主两利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变牧民的经济生活,发展畜牧业”。乌兰夫还指出:“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要发展牧业经济,改善牧民生活,必须根据群众觉悟,才能推动生产向前发展。”1953年1月1日指出:“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要以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要根据当地牧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情况来规定牧工工资,这样就可以鼓励其放牧积极性,同时牧主的牲畜由于得到很好的照顾,也能很快发展。”。1953年6月15日乌兰夫指出:“发展畜牧业生产,是牧业区经常的中心工作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工作去进行,并为发展生产服务。应该认识只有畜牧业生产发展了,牧业区人民生活才能改善,才对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好处。人民政府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展牧业区的生产,改善牧业区人民的生活。”1954年12月30日指出:“关心人民疾苦,从而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各民族自治地方党委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忘记这一目的,忽视这一重要环节,一切工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乌兰夫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改革或改造,都应该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一切改革和改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革和改造的结果,也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肯定的。”1957年2月27日乌兰夫指出:“发展畜牧业及各种副业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是自治区从农牧业上支援祖国建设的根本问题。”。1957年4月30日执行了“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他指出:“农村、牧区民主改革的胜利,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要求,必须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每一个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迅速发展。”。1957年10月8日,乌兰夫在总结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经验时指出,内蒙古的牲畜数量“为什么前几年有较大的增加,而今年却下降了呢?关键问题是在于政策是否适合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是否普遍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畜牧业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个特点也向我们提出对畜牧业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要经常注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民对发展畜牧业积极性的任何降低,都可以招致巨大损失”。1959年3月1日,乌兰夫批评了发展畜牧业时忽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错误观点,指出:“今后还必须反复地强调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高速发展畜牧业的群众运动。”1979年4月25强调:“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有事和群众商量,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二)以人为本,发展生产——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在牧区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用担保机制,尽快改变因无担保而无法得到商业贷款支持的不利局面。发展牧区牧民医疗保险事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保险机构尽快协调落实这一造福百姓,功在千秋的好事。最后,为纠正集中定居后给草原带来的负面影响,研发各种移动式房子,提供给实施轮牧的牧户。移动式房内设施尽量达到保暖防暑、卫生、整洁等要求。实施轮牧的牧户用这样房子,比较舒适,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建议组织一定力量开展这方面研究和开发,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对于实施轮牧会起到推动作用。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牧区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长期以来,全区牧业、牧区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对牧业欠账太多。牧区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地区甚至至今还没有通电通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连救助工作都无法进行,牧民生活相当不便。今后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牧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走多元化筹资道路,大力搞好苏木际公路建设、邮政通讯(电信)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逐步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应加大对牧区科教事业的投入,并探索建立新的技术运行机制,推进新的牧业技术革命。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牧民负担,增加牧民收入。牧区要发展,牧民收入要提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生产力,逐步完成牧区的现代化。牧区现代化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牧民是积累的主体,减轻牧民负担,、增加牧民收入就使牧民有机会进行原始积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牧区的现代化。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迅速发展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早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1946年7月,乌兰夫就明确指出过:“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发展生产。”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乌兰夫在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时,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并加以具体化。乌兰夫说:“真正全面地了解内蒙古的实际,做到一切工作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推动了内蒙古经济的迅速发展。1953年1月1日,乌兰夫指出:“在确定牧业区各项工作的政策方针时,必须从牧业区的实际情况和牧民的迫切要求出发。”1953年12月28日乌兰夫指出:“在改造过程中,就必须从现在的生产水平出发,十分谨慎地步步为营地来工作。”。1956年9月19日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和特殊情况进行”1957年10月8日,在批判农业区“重农轻牧”的思想时他又指出过:“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忽视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具体表现,不克服这种思想,畜牧业是很难发展的。”1962年4月13日,乌兰夫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指出:“正确认识内蒙古的实际,才能建设好自治区。这就是说,既要认识到昨天内蒙古的实际,又要认识到今天内蒙古的实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内蒙古的实际,做到一切工作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1963年5月10日乌兰夫指出:“为了适应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今后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强草原的基本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天然牧场,集中力量解决水草问题。”
1979年4月25日,乌兰夫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特别重要。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都必须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敢于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98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在创造新历史的道路上胜利前进》一文中指出:“研究内蒙古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矢’射内蒙古实际之‘的’,要创造性地工作,要踏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路子。”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迅速发展经济——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现实要求
正确判断牧区区情,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牧区特点的改革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难能可贵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初期,全国性的人民政权尚未建立,国内各地还处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激烈争夺之中的时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能够准确判断和认识当时牧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并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牧区的特点的政策,贯彻到牧区民主改革中去,实属不易。而实践结果表明,真正从实际出发的政策恰恰最为行之有效,富有成果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牧区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透彻了解和研究草原畜牧业的特殊性作为基础。牧区作为草原资源的特殊利用区域,不仅历史上畜牧业成为它的传统产业,而且走近当代以后草原畜牧业仍然是这个区域的主要经济活动。草原牧区的所有经济变革以及文化建设都与草原畜牧业息息相关,因此牧区的任何改革方针政策必须是符合草原畜牧业的特点。都要从草原畜牧业的实际出发。为此,牧区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透彻研究了解草原畜牧业为前提。否则就会出现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经验而导致被动和错误的局面。
牧民经济要走联合之路。在避免生产关系频频变动的原则下,即现有家庭经营和草场承包到户经营体制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理直气壮地提倡和鼓励牧民走联合经营之路。要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下,牧民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将若干牧户的草牧场自愿联合在一起,组织某种专业协会或联合经营经济组织,在这个组织范围内实施季节轮牧或划区轮牧。这种牧民联合经营,在草牧场经营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实施轮牧,完全适合牧区实际特点,也符合牧民协作传统,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实事求是的举措。我们所提倡的经济社会变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这样贴近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习俗等优良精神遗产的实际。
三、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的经济思想
(一)乌兰夫“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的思想
乌兰夫认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1950年1月22日,在谈到“人畜两旺”问题时,乌兰夫就曾指出:“怎样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牧民的反映,学习其经验,从旧的管理方法中研究出新的管理方法,改善饲养方法,使牲畜少死,就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责任。”1952年12月28日,在谈到防治牲畜疫病工作时,乌兰夫又指出,“应该从科学技术研究与总结群众经验这两方面来认真解决”1955年10月7日,乌兰夫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几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仍不能改变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稍有自然灾害的侵袭,牧畜就大批死亡,损失非常严重。为了畜牧业稳定增产,生产技术的改进已刻不容缓。”
1960年初,乌兰夫就强调高科技的作用,因为“尖端科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治区的生产就会更加迅速发展,全区一千万人将可做到二千万、三千万,甚至更多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乌兰夫在强调依靠先进科技和经验来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拥有先进科技和经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多次强调要“在政治上与物质上奖励在牧区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领导牧业生产的干部”。牧区科教事业的进展十分显著,科技力量大发展,科教事业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观。
(二)依靠教育和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经济—是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措施
加快牧区现代化的发展,科技是支柱,人才是关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管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来说,强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更具有重要意义。牧区的振兴,最终有赖于新一代农牧民的兴起,牧区的根本出路于实行技术改造。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社会培训,努力培养初中级牧区科技人才。畜牧(农牧)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扩大从农村牧区的招生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要为农牧民自费上大中专学校敞开大门。要以旗县为单位,开办职业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转复军人、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技术水平。要搞好科技普及工作,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牧区的劳动生产率。
加大科技投入,政府要加大利用与牧区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开支,是牧区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开展研究。同时要充分重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大牧区实用技术的普及力度,在深化牧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改变目前牧区科技力量薄弱,大中城市人员相对集中、人才闲置浪费的状况,积极鼓励牧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政策,引导牧区的健康发展。牧区的迅速发展,要求今后不在推行强制性的生产工艺措施或技术方案。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去引导牧区的发展方向。如实施轮牧技术,推广节水型水利建设,改良草牧场,推广和普及风能、光能利用技术,等等。
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推广,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牧区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要实现牧区发展,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普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把发展作为一种自觉地行为,才会在生产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牧区才能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总之,牧区发展的历史经验极为丰富,教训也十分深刻。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为保证牧区发展应当科学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从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作为今后发展的借鉴。任何发展都是八千人的经验和教训、成功与失败作为铺垫走出来的,牧区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
实践证明,今后以乌兰夫的经济思想为启示,经济就能得到快速、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