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援华医生叶彼得

2011-12-29操乐发

党史纵览 2011年4期

  抗战期间,加拿大医生、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实,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援助我们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英国内科医生叶彼得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此,笔者搜集了相关史料整理成文,以再现叶彼得当年在陕甘宁边区的工作情况,纪念这位曾经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英国朋友。
  
  初到延安 感受边区军民热情
  
  叶彼得早年在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医学。他为人谦和,待人彬彬有礼,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毕业后不久,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随即参加了国际援外组织,后来来到了中国,从事医疗救护工作。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同年12月1日,叶彼得率领一支由6人组成的医疗队从郑州飞赴延安。该医疗队是由当时的国际性基督教慈善团体“公谊服务会”派出的,包括内外科大夫、X光技师、护士等,随机还带来了3吨半各国捐赠的多种药品和医疗器械。抗战期间,“公谊服务会”曾组织两支救护队来支援中国抗战,但由于国民党方面的百般刁难与阻挠,他们一直无法去延安,赠送解放区的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也被扣下。直到抗战结束后,中国内战开始之际,“公谊服务会”组织的这支医疗队才得以成行。叶彼得一行的到来,对当时状况非常艰苦、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的延安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叶彼得一行到达延安后,立即受到了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朱德总司令、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副主席李鼎铭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在当晚举行了由多方面人士参加的欢迎宴会。宴会虽然比较简单,但气氛热烈,大家相互敬酒,其乐融融。在宴会上,叶彼得激动万分。当有记者问他有什么感受时,他连连用不规范的汉语说“好,好”;当问到工作打算时,他以平和的口吻说道:“中国的内战,可能将长期继续下去,由此会有许多伤员,我们愿意和这里的医务人员进行很好的合作,帮助那些受伤的人……我们计划在延安志愿服务一年或一年以上,将来我们回国后,相信会有更好的会员来这里工作。”话一说完,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有关部门特地安排叶彼得一行参观。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叶彼得带着队员参观了延安的一些机关、单位,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招待。让叶彼得感受最深的是,这里虽然生活设施简陋,物资匮乏,但军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胜利的信心。这是他在国统区所没有看到,也没有想到的。他曾私下里对同伴说,最终的胜利将属于这里!
  10天后,叶彼得一行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式参加延安中央医院的工作。当时,“公谊会”的医护人员都是志愿服务者,除了由“公谊会”发给每人每月6.5美元零花钱外没有任何收入。为了方便医疗队的工作,延安有关部门特地为这支医疗队安排了两名勤务员和一名炊事员,又将强书军和在兵站部汽车队开车的马来西亚华侨李兴培调来给他们当翻译。中央医院供给医疗队每人每月大米7.5公斤、面粉7.5公斤、肉15公斤、蔬菜15公斤、这是在抗战结束后延安最高的供给标准。叶彼得和队员们得知后,都十分感动。
  
  四处辗转 野外救治伤员
  
  叶彼得和队员们一到中央医院,便立即投入收治伤员工作。此时,时局已趋紧张,大规模的战争迫在眉睫,国民党胡宗南部频频派飞机轰炸延安,并开始调动军队进攻延安,一时间,对延安形成包围之势。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总卫生部部长苏井观和院领导李炳之找到叶彼得,告诉他中共机关与部队将在内战中转移乡下,那里条件十分艰苦,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请外国朋友考虑去留;如果打算离去,可乘美军观察组飞机迅速离开延安。叶彼得望着一脸真诚的两位领导,扶了扶眼镜,以坚定的口气说道:“过去我们一直在国民党区域工作,不能了解民主中国的全貌,尤其是解放区的情况。现在这里的人民更需要援助,我们很早就想到这里来,现在终于来了,怎能就这样离去呢?”叶彼得说完,用眼光扫了一下同伴,征求其他队员的意见,队员们看到队长意志坚定,也都纷纷表示愿意留下,帮助解放区人民渡过难关。从此,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洋大夫”也和延安军民一样,开始了艰苦紧张而又危险的转移流动生活,他们在山村峡谷就地收治前线伤员,为中国的解放斗争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1947年3月8日,叶彼得带领他的医疗队从延安出发,牵着毛驴踏上咸榆公路,经青化砭向目的地梁村进发。一路上,大家特别小心。有时,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只得循着山间小道前行。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累了稍微休息一下接着走。经过两天的急行军,一行人终于到达梁村。这时,大家才发现,每个人的双脚都被磨出了血泡。已经结痂的血块粘在鞋袜上,甚至连鞋袜都难以脱下。叶彼得看到这种情况,鼓励大家说:“部队正在交战,很快就会有伤员,我们总不能因为这小小的血泡而耽误伤员的救治吧。”队员们听后,忍着疲倦和痛苦,顾不上休息,立即在老乡腾出的房间里开始了战地医院的布置工作。他们有的扫地,有的安装化验设备,有的布置X光室。叶彼得非常细心,还安排一个叫米福兰的队员,选了个偏静处建起一个简易的厕所。然而,化验室却没地方布置,最后只好选在了一个牛圈里。几位洋队员们同中国医护人员一起,将圈里的牛粪一筐筐抬出去,打扫干净后,将化验设备安装了进去。叶彼得耸了耸肩,风趣地对大家说:“今后我们写回忆录时,可别忘掉了这个有意思的牛圈啊!”一席话,引得大家大笑起来。经过大家半天的努力,战地医院就这样建立起来。当天傍晚,就开始收治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
  医疗队在梁村呆了20天后,又奉命向一个叫榆树峁的地方转移。几天后,又搬到了李家砭,大家的气还没喘匀,胡宗南的部队又沿成榆公路打过来了,战地医院又奉命往绥德转移。在四十里铺住了一晚,还没来得及接收新的伤员,胡宗南的大队人马又追了上来,而且来势凶猛。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找毛驴驮东西,也为了加快速度,队伍只好轻装前进,连罐头食品和生活用品也就地隐藏了起来,然后向李家岔转移。这样接二连三马不停蹄的转移,是叶彼得到中国后第一次遇到的。他和他的队员们几经折腾,弄得两腿酸胀,脚板上血泡重叠。
  在辗转过程中,经常有伤员随队流动,这些伤员需要及时换药,队员们常常是边走边给他们看病换药。更麻烦的是,时时遇到紧急情况,无法按时吃饭休息,队员们经常饿着肚皮赶路,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一天,大家饿着肚子走到李家岔,正准备好好休整一下。可还没有放下包袱,突然接到院部的紧急命令:急速向羊道峁转移!叶彼得和大家只好再次忍着饥饿,沿着院部指示的方向前进。路上,听说胡宗南的部队与他们仅隔一道沟的距离,大家只好由大路改走山道。谁料,这一改竟走错了路,钻进了自己人的伏击圈,由于答不上口令,差点吃了自己人的枪子儿!好在翻译李兴培发觉是自己人,取下帽子高声回答是中央医院的,大家也都挥舞帽子大声呼喊起来。这时,伏击部队的一个连长跑来一看,才弄清确实是自己人,避免了一场误会。当他们重新沿正确的方向赶到羊道峁时,已是深夜了。
  
  亲自输血 拯救危重战士
  
  叶彼得带着医疗队和院部会合后,又几经转移,才在一个叫杜渠的地方驻扎下来,根据院部安排组成“战地二所”,开始收治从羊马河、蟠龙战场下来的伤员。之后,我军在彭德怀领导下,接连打了三个胜仗,消灭了胡宗南部大量的有生力量,而我军伤员人数也不少。当时,叶彼得手下的医生、护士不到20人,竟收治了伤员300多人!
  叶彼得与队员们这下可忙坏了,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抢救伤员,几乎无法休息,与死神抢夺时间!在救治过程中,有一个四川籍的年轻战士,在打阻击战时被敌人机枪击中了臀部,结果,子弹头从肛门穿过,损伤了括约肌,因肛门常流大便而影响到伤口愈合,多次用药也不见效果。叶彼得不顾脏臭,精心为他清洗伤口,每天定时上药,终于使伤口成功愈合。
  一天深夜,已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的叶彼得,刚刚和衣而睡,这时,担架队又从前线运来了一批伤员。其中有个身负重伤的战士,已经昏迷不醒,鲜血染透了外衣,在场的人一时不知所措。在这关键时刻,一名队友跑过去叫醒了叶彼得。叶彼得连忙揭开重伤战士的外衣,发现一块弹片击中其颈部动脉。叶彼得一边指挥其他队友帮助止血,一边毫不犹豫地捋起衣袖,让护士抽血,这一抽就是400CC!经过手术治疗,那个伤员后来恢复了健康。伤愈归队前,那位战士特意去向叶彼得告别并向他表示感谢。叶彼得风趣地说:“小伙子,你现在血管里也流着我们国际友人的血液了。不用谢了,勇敢地上前线继续战斗去吧!”
  
  传授医术 培养中方医护人员
  
  作为一名内科大夫,叶彼得有着精湛的医术;作为一位援华人士,叶彼得有着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治疗伤员的同时,他也不忘向中方医护人员传授医术。他在做手术时,如其他医护人员有空,都会尽量把大家叫到身边观看,边手术边讲解,如:怎样切开皮肤,怎样剥离,怎样结扎血管,怎样保持创面清洁,怎样防止感染,怎样处置手术过程中的险情,等等。一次,一名中方人员趁空闲时偷偷跑去洗澡,失去了一次观看胸部手术的机会。叶彼得知道后,先批评了他一顿,然后又委婉地说明道理。那位中方人员既内疚又感激,后来再也没有“开小差”过,经过努力,成长为有名的外科医生。有时,叶彼得特意安排中方医护人员做手术,自己在旁边悉心指导。空闲时,他与中方医护人员谈心,传授医学方面的知识和道理。由此,中方医护人员医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中方医护人员眼中,叶彼得不仅是一位高明的大夫,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导师。
  就这样,叶彼得在陕北艰苦而危险的环境里工作了1年零2个月,于1948年2月12日从临县下白塔离境回国。中央医院领导设宴欢送,以示感谢。叶彼得及其所率领的医疗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的革命史册;中国人民也将像纪念白求恩大夫一样永远纪念这位英国友人。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