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史》:一份理论刊物的四十年
2011-12-29姚峰
读书 2011年2期
二○○九年,享誉国际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界的《新文学史》杂志迎来四十周年华诞。享有“《新文学史》之父”美誉的拉尔夫·科恩(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术院通讯院士)已年逾期颐,就此辞去主编一职,《新文学史》进入了“后科恩”时代。身为《新文学史》掌门人,科恩数十载苦心经营,求变维新,兼收并蓄,致力于推动学科间的借鉴与交流,引介大西洋彼岸的理论思潮传入北美,扶植了众多日后蜚声学界的理论家。为彰其功绩,《新文学史》特邀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海登·怀特、海伦娜·西苏等资深作者和学界名流撰写纪念文章,出版了“致敬科恩”专刊。所辑文章评述了科恩及《新文学史》的学术贡献,读者借此可概览美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四十年之流变。科恩本人亦撰写长文——《〈新文学史〉的历史》,回顾了《新文学史》四十年办刊史中所历之重大变革与事件。
透过《新文学史》四十年发展历程,我们大约可以窥见美国文学理论研究所经历的思想更新和观念嬗替。下文以这期专刊为主要文献,以《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为主要线索,考察美国文学理论界如何穿越学科间的疆域,逐渐走向包容与开放,把文学理论研究推上了跨学科、跨文化对话的研究阶段。
拉尔夫·科恩和《新文学史》
《新文学史》与《批评探索》齐名,二刊并为文学理论刊物界之翘楚,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嬗变,影响颇深、举足轻重。《剑桥英国文学书目》主编弗雷迪·贝特森认为文学批评类刊物的寿命大致十年,而《新文学史》自创刊至今,久立潮头不衰,已然跳出了这个生命周期律,堪称学术刊物史上的神话。作为神话的创造者,拉尔夫·科恩自然居功至伟。
对于科恩,弗吉尼亚大学校长约翰·卡斯廷做如下评价:“拉尔夫·科恩任《新文学史》主编一职四十年,堪称任期最长的主编。这不仅证明科恩事业之执著、体格之健魄、学术之笃厚,又证明其思想需不断评估更新这一见识之睿智。”对于“新文学史”刊名之涵义,卡斯廷认为科恩意在强调文学批评理论之内涵与风尚总是变动不居的。正是得益于推陈出新之理念,科恩与《新文学史》经受了岁月之磨洗,保持了旺盛的理论活力。我们先且回顾一下《新文学史》的创刊背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经弗吉尼亚大学欧文·欧伦佩莱斯和马丁·巴特斯廷教授引荐,科恩离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聘于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这是因为弗吉尼亚大学校长埃德加·夏伦同意科恩创办一份文学理论刊物。《新文学史》终于一九六九年正式起航。关于创刊的缘起,科恩后来回忆:
我本人虽已在众多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仍感需要一份刊物,把文学研究与历史等相关学科相联系。具体而言,需将文学与艺术、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加以联系。我以为,此刊物最需要表达不同观点的文章,因而,所刊登的文章必须符合此要求。对于论据、阐释和历史理论等的性质持不同观点的作者,至少可以存互相包容之心。因此,我所期待的是一份给人以教益的刊物,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理论和创造性阐释联系起来。
《新文学史》创刊,正值新批评如日中天、如火如荼之际。夏伦校长就曾求学于新批评研究之重镇——耶鲁大学,因此他对《新文学史》的支持自然有所保留。之前,科恩于洛杉矶分校供职期间也曾提议创办新刊,却遭校方拒绝。科恩所遇困阻,于此可见一斑。新批评派以细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结构,此法被学界奉为圭臬,成一时之潮流。科恩不为时论所障,主张文学研究应打破封闭自足的结构,积极引入历史、艺术、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视角,甚至从自然科学中获得某种观念的启发和更新。一言以蔽之,将文学研究置于多学科的多维视角中加以重新审视,为僵化淤滞的文学研究机体注入新鲜血液,拓展文学研究的疆域。另一方面,科恩主张学者即便观点相左,彼此之间也应相互包容,平等对话。为了秉持这一原则,《新文学史》“采取措施,确保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成为理论和阐释的核心内容”,结果,来自不同理论背景、观点针锋相对的学者能够在《新文学史》上同台亮相,各自言说,平等交流与对话。对于《新文学史》的独特性和包容性,我们不妨从创刊号中涉及稿件录用要求的文字中体会一二:
《新文学史》作为一份理论和阐释的刊物欢迎以下三类文章:(一)有关文学理论的文章(涉及文学演变原因之类的论题),文学时期的划分,这种划分在阐释、风格、规则、文类的演变等方面的运用,以上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及与各自流行的时代的关系,各个民族文学史之间的关联,文学史评价的场域等等;(二)来自其他学科的文章,有助于阐释和界定文学史领域的问题;(三)有关大学文学史课程的逻辑与功能的文章。我们欢迎上述研究领域的学者踊跃投稿。虽然我们重点关注英美文学,但稿件未必用英文撰写。
第一类文章强调一种历时或历史的理论视角,而非静态或共时的视角;第二类文章则突出一种跨学科的视角;第三类则把文学课程的教学也纳入研究视野。最后,写作语言的包容性则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疆界,吸引非英语学者也辐辏于《新文学史》周围。
在《新文学史》问世前,文学研究受到科学实证主义思潮之浸漫,雷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即是明证。二人认为文学研究之要义,在于揭示文学作品的规范结构,此观点当时统摄着人们的思想。《新文学史》力图冲破结构之樊篱,开文学研究之新风气。众多理论和批评刊物随之纷纷涌现,学者们在学术会议中激辩争鸣,对实证主义的文学研究提出挑战和质疑。由此,有关新批评和严格分类的研究方法日渐式微,渐成明日黄花。《新文学史》的理论取向在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观点中得到了支持。在《政治无意识》一书中,詹姆逊提出了“始终历史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