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科学院和学会:学术与政治\\国家
2011-12-29阎光才
读书 2011年7期
“学术”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要说清楚却实属不易,尤其是当我们把它纳入到一个东西方的差异语境下。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起源,在我国应该追溯到晚清的西学东渐,这里的西学显然指涉的是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罗志田提及,早在一八九六年的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序例》中,便将西学归为两类,“理科”的众多学科为“学”,而诸如“史志、官制、学制、法制一类,还包括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实用’科目”,统归于“政”,“政”即为“术”,“术”与“学”不同,“学贵探索、术重实用”(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三年版,8页)。因此,从西学之迻译始,我们不难理解,至少在对于当时主流的知识界而言,“学术”在中国基本等同于“科学”与“技术”,当然,这里的技术也涵盖了带有实用色彩的一系列社会管理技术(制度),即所谓的“统治术”。
晚清关于“学术”的理解由此而滥觞,无论是“学”还是“术”,从此再也没有撇除其与政治、国家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在由救亡图存到冷战的时局转换之中,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学术,几乎从没有获得其独立所需要的哪怕一线罅隙。也正是因为这一缘由,西方科学之母——原始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及其所内蕴的文化和精神,在迫于救急之用的“嫁接”中,难得能够在我们的土壤中萌生哪怕半点新绿。即使在今天,学术界流行的“SCI”、“CSSCI”论文发表热潮,其实细究起来,也难得与学者们的自我偏好有多少关联,反而颇带有自上而下的“赶超”政治和效率至上的工具色彩。
西人原始意义上的学术,溯及其源头,虽然也少不了与政治间存在牵连,但可能与我们中文语境下对“学术”理解有所不同。英文中与“学术”有关、且频繁出现的是如“academia”、“academic”、“academy”等单词,都是由“akademeia”(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