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夫霍伊瑟山洞里的巴巴罗萨

2011-12-29李伯杰

读书 2011年12期

  屈夫霍伊瑟(Kyffhuser)山是德国中部图林根州的一座小山。此山地处哈尔茨山南麓,长不过二十一公里,最高峰海拔不过四百七十七米。因为承载了一个传说,这座小山得以名扬德意志;凭借这个传说,这座山安置了一座纪念碑。这个传说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在此长睡的故事,这座纪念碑就是威廉皇帝纪念碑,又称屈夫霍伊瑟纪念碑。一八八八年,德皇威廉一世驾崩,帝国决定建立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以资纪念。纪念碑于一八九○年开工,一八九六年竣工,乃是德国第三大纪念碑,就建在屈夫霍伊瑟山,所以称为屈夫霍伊瑟纪念碑,民间则俗称“巴巴罗萨纪念碑”。一座小山于是进入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德国历史上甚至跻身于文化圣地之列。
  这个传说的主人公是十二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施陶芬王朝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一译“腓特烈一世”),人称“巴巴罗萨”。巴巴罗萨是意大利语,意为红胡子。这位红胡子皇帝约生于一一二三年,卒于一一九○年。但是在民间传说里,他其实并没有死去,而是率领着他的随从酣睡在屈夫霍伊瑟山的一个山洞里。山洞周围有乌鸦在盘旋,一旦天降大任之时,乌鸦将鸣叫,告知他时辰已到,届时他将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还德意志以昔日的荣耀。因为这一觉已历经数个世纪,所以他的红胡子越长越长,已经长进了旁边的石桌子里。这个传说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的题材,海涅等许多诗人都以这个传说为蓝本进行过创作。一八一七年,诗人弗里德里希·吕科特创作的诗歌《老巴巴罗萨》就是很著名的一首,而且很有代表性:
  他从未死去,如今他还活在地下的宫殿里。
  他隐身于殿堂,在那里沉沉睡去。
  他把帝国的辉煌,也带到了那里。
  有朝一日他将再度归来,带着昔日的辉煌,荣归故里。
  德国历史上,最受民众喜爱的君主不是别人,正是这位人称“红胡子”的皇帝。巴巴罗萨在位时,神圣罗马帝国正值强盛期,而巴巴罗萨也称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于教皇和诸侯之间,对内极力维护帝国的统一,与诸侯的离心力进行斗争;对外则实行扩张政策,七次用兵意大利,以征服那些不愿意纳税的城市。此外,他还号召进行十字军东征。法兰克王国的缔造者查理大帝逝世后,查理大帝留下来的帝国传统到底由谁来继承,法兰西和德意志展开了争夺战,最后德意志胜出,而巴巴罗萨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一一七五年,巴巴罗萨促成教会把查理大帝封为圣徒,借此机会宣布查理大帝是德意志王国神圣的缔造者,这一举动堪称一步妙棋,使德意志终于在帝统的争夺战中占了上风,为德意志王国争得了光彩。这个传说中之所以由巴巴罗萨来扮演复兴者的角色,当然是因为巴巴罗萨时代的德意志是德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以巴巴罗萨来出任主角,为了德意志的复兴而时刻准备着,预示着德意志在那个时代的光荣将再现。
  但是,这个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几次嬗变,沉睡者的扮演者曾三易其人,巴巴罗萨并非从一开始就被遴选为主角。起初,沉睡者的角色是由九世纪初称雄于欧洲的法兰克王国皇帝查理大帝来扮演。后来主演易人,沉睡者改由巴巴罗萨的孙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出演。他也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从其母那里继承了西西里王国,在教皇的帮助下纵横德意志,确立了自己在德意志帝国的皇位,巩固了皇权。之后,他就立其子为摄政王,自己则回到他的故土西西里岛,在那里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和研究自然的快乐,沉溺于调教老鹰的乐趣。一二五○年,他突然猝死于阿普利亚菲奥迪伦诺城堡。这个皇帝在历史上颇受民众喜爱,而他的猝死以及客死于遥远的异乡,给民间传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他驾崩后谣传四起,说他实际上没有死,而是藏身于某个遥远的地方,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机会以图东山再起,带领德意志再铸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沉睡者的主人公再度易人,从孙子换成祖父。从十六世纪开始,巴巴罗萨才正式领衔主演这出德意志历史的大戏。这个故事之所以张冠李戴,把孙子的业绩安到的祖父的头上,显示出了民众意识中的一个难言之隐。沉睡者的传说表达了德意志人盼望德意志再度辉煌的意愿,但是深得民心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却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远离德意志,把他树为民族英雄实在是有些牵强。巴巴罗萨之担纲主演,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这样一来,这出历史大戏就更加圆满,更加符合德意志人的心态;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优点和强项都集中在一个形象之上,为德意志人塑造一个值得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榜样人物,以弥补德意志英雄人物匮乏的缺陷,激励人们不要放弃希望。
  这个“屈夫霍伊瑟的传说”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实则微言大义,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可以解读出几个意味深长的用意。
  其一,巴巴罗萨被选作传说的主人公,说明德意志人对于历史上曾经的强大有清晰的意识,表达的是一个清晰的大国意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辉煌的过去,也就没有这样一个大国意识,当然也就无须编出这样一个传说来安慰自己、激励人心。
  其二,大国意识与德意志长期的弱国地位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巴巴罗萨只能沉睡。巴巴罗萨的长睡不醒,实则道出了德意志人面对其历史的无奈。巴巴罗萨死后,德意志经历了亨利四世的“卡诺萨之行”,皇权逐渐衰落,老帝国长时期处于散碎、弱势、被摆布的地位,成为欧洲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这样“鄙陋”的历史现实令他们难以接受,但他们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德意志人只能把希望放在不确定的将来,等待“有朝一日”的到来。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来到,则无从知晓,所以巴巴罗萨只能一直酣睡下去。而巴巴罗萨的胡子因为沉睡时间太长,以致长进了桌子里,正是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其三,巴巴罗萨的沉睡,说明他还活着,并未故去。梦还在,希望就在,风暴不会永远不住,德意志人目前的“鄙陋”也不会没有尽头。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巴巴罗萨的沉睡预示着德意志历史进程的止跌回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想见,如果巴巴罗萨传说把他塑造成死而复活,那么有鉴于德意志历史长期的“鄙陋”,传说又该作何解释?这样,传说与现实将会大相径庭,红胡子皇帝的形象将光彩不再,传说的号召力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
  其四,沉睡中的巴巴罗萨身边有乌鸦栖居,这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一旦时机来临,乌鸦就会召唤,把巴巴罗萨从沉睡中唤醒。这就说明,巴巴罗萨的沉睡不会直到永远,更不用担心他会睡过头而误了时辰,因为到时候自有乌鸦把他唤醒。一切都说明,希望还在。
  从这个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意蕴,而它传达出的最主要的信息,莫过于一种浓厚的悲情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东山再起的夙愿。高扬巴巴罗萨的实际意义,在于表达了德意志人要求统一、重新恢复霸主地位的历史诉求。在这个诉求中,巴巴罗萨一则代表了德意志的强盛时期,二则巴巴罗萨本人也作为一个强势人物成了德意志的希望之星。如果没有巴巴罗萨,一定会有其他的某某罗刹来充当这个角色,因为“弗里德里希即巴巴罗萨的梦所表达的,是追求统一的渴望;这个渴望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更换其主角的形象,并且牢固地附着在其他领袖人物的形象上。”(Norbert Elias: Studien über die Deut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