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打包”好羞答
2011-12-29李胜根
海外文摘 2011年2期
今天,人们下馆子吃饭后“打包”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了。然而,比起国外这种习惯我们还是晚了很久。当年我们在非洲异国他乡,还曾经面对一次“打包”的 “难题”,至今让我难忘。
大概是在1969年左右,我陪同坦赞铁路专家从坦桑尼亚到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参加一个中、坦、赞三国会谈,国内去的代表团被东道主安排住在一家当地最好的饭店——Ridgeway Hotel。因为当时国内来的一位领导姓吕,于是大家就拿他开玩笑,把饭店叫作“吕奇威”饭店。
当时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是秦力真,他刚到任不久。记得秦大使是和驻坦桑尼亚的仲曦东大使同机到达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为了确保坦赞铁路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据说周恩来总理说服了当时的造反派,把他们从批斗中解放了出来并派往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因此,他们成了文革中中国派出的第一批驻外大使。他们不顾几经转机和长途跋涉后的疲劳,第二天就给大家作了精彩的报告。两位大使一文一武,秦大使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慢慢道来,切切如丝语;仲大使则目光炯炯,声如宏钟,他快人快语,口若悬河。报告结束后秦大使就前往赞比亚赴任去了。
想不到这么快就在赞比亚又见到了和蔼可亲的秦大使。因为这次三国会谈是在赞比亚,中方代表团团长自然就是秦大使了。一天,由于会谈结束得很晚,秦大使就和我们一起在饭店用餐。那天吃的是正宗地道的英式西餐。菜单上有一道叫Baby Chicken in Basket(篮子里的童子鸡)的主菜,它看起来是一个玩具似的藤编小篮,里面装着一只炸成金黄色的小鸡和一些配菜及薯条,造型较为艺术,让人馋涎欲滴。大家无一例外地点了它。用完午餐,大家一边喝着咖啡或茶,一边仍意犹未尽地谈论着一天的谈判心得体会。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开始交头接耳,好象在小声嘀咕什么。秦大使看到后微笑着关切地问他们有什么事。几个人看着吃剩的美味佳肴,很不好意思地吱吱唔唔道:“中国还在为温饱而奋斗,这样浪费很可惜,很想带走,但身为执行光荣任务的‘援外战士’,岂能不顾人格国格带走剩菜呢?那还不让老外笑话咱中国人?!”
秦大使明白了他们的“难处”,于是很礼貌地叫来服务员,并自然大方地请他将剩下的篮子鸡包装好。服务员很快就拿来了专用包装袋,熟练地完成了打包任务,末了还不忘说声“Thank you!”。从饭店的专用“打包”袋,从服务员的自然态度和打包时的熟练动作看,要求打包的客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打包”对老外早就是稀松平常之事,而一直受勤俭节约美德熏陶和教育的我们却对此羞羞答答,好不犯难。
后来我多次在国外工作,时常在国内外的饭店吃饭,也多次经历这种在打包的情况。此事在国外很自然地解决了,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时期,在国内饭桌上打包却屡遭亲朋好友的好言劝阻而被迫罢了。过着穷日子却如此死要面子活浪费让我心里着实很心痛难过,其实劝我的人与我心情一样,但又不得不投降于场面上的潜规则。这些年来,每当我在国内的饭店吃完饭不假思索地要求打包,听着此起彼伏的“服务员,打包!”的叫声,看着服务员熟练从容地打包服务,目睹五花八门的包装盒,看着其他人轻松自然地提着各种餐包从容不迫走出饭店,我就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想起40多年前这桩尴尬羞涩纠结的小事和国内的几次“遭遇”。由衷地感到由于虚荣心的一度泛滥,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节俭美德也一度被迫 “下课”,一边贫穷一边浪费,远不如国外务实崇俭。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生活提高了,富而崇俭,习惯成自然地 “打包” 起来,节俭的美德回归了。“打包”虽然来得晚了些,但它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思维与观念的更新,传统美德的复兴和一个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