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校
2011-12-29玛丽娜.祖巴科娃
海外文摘 2011年2期
电子学校、数字学校、未来学校……如今在俄罗斯,一谈到教育,这些字眼就不断出现,频率仅次于那个倒霉的词“全国统考”。一场数字革命已经在俄罗斯中学展开,不久的将来,等待莘莘学子的会是什么呢?
数字儿童
现在的学生真让人羡慕。10-15年前他们的父母还只能靠教科书上模糊不清的图片研究天体、植物和动物,阅览室里数量有限的生物参考书都禁锢在塑料封皮之下,要写一篇论文,得在图书馆里苦坐数小时翻阅那些厚厚的破旧书籍。
今天,人们讨论的是如何在学校中创建共享信息空间。俄罗斯第一所数字学校出现在3年前的切利波韦茨(现为“利才中学”),当时它作为“2007年教师竞赛”的举办地,在赞助商和省政府的支持下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人机对话平台。学生可以在装有等离子操控台的休息室内查阅课程表、观看新闻,甚至能找到食堂的菜谱。最令校方引以为荣的是那座大礼堂,它造价昂贵,设有投票装置。此外,该校还有很多流动教室,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教学活动。
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里面的“具体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元界面、测试系统、智能游戏、练习平台、虚拟的物理和化学实验、电子实验室等等。总而言之,3年前的这些设施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离开切利波韦茨时,记者们都极其羡慕这座学校的学生,同时也对该校教师和校长抱以深切同情,因为这一庞大的革新系统需要大量精力去支持、维护,更重要的是掌握,毫不隐瞒地讲,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如何操作这些复杂的机器。
然而,前进的步伐仍在继续,每年俄罗斯都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学校出现。技术革命为学生和教师打开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新世界,正如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新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研究所所长谢尔盖·古夫什诺夫所说:“原则上,数字学校使传统教学转变成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展教学的崭新模式,它以电子文件代替粉笔和纸张,将整齐划一的教学代之以个性化授课。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更是管理秩序的整体创新。”
打倒纸张!
目前,全面实施电脑管理的学校还很少,不过采用类似的电子元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最流行的即是电子杂志,这个不显眼的名称之下是一套复杂程序,它将学生、家长、教师、校方甚至服务机构,如食堂、医疗站以及体育卫生部门联系起来。电子监督和安全系统也很常见,孩子们一经进入学校大门,将手指放在入口处的传感器上,相关信息就会在电子杂志上显示出来,同时以短信方式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学生的课堂成绩也会记录在电子杂志内,家长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查看或收到群发短信。放学时也一样,还没等孩子走出校园,爸爸妈妈就知道已经下课了。此外,家长还能看到每天的教学计划、家庭作业、何时考试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学生自己也会看到,这对因故缺课的学生极为方便。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跟教师交流,甚至使用网络视频方式召开家长会。
理想中的学校完全可以不用纸张,摒弃班级日志和学生手册,教师通过填写电子杂志,跟家长进行在线交流,技术进步大大节约了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一切尽在掌握中
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校方和教师的工作强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新管理系统并未受到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不能擦掉学生手册上的2分,也没机会逃课了。非逃课不可会怎样?那就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在早已实施相似系统的德国,对逃学的监控可以说到了荒谬的地步:假如某个学生在上课后15分钟内还未到校,而家长也未曾向校方请假,那么警察就会出现在这名学生的家门口,一本正经地向他的家人问话。
心理学家已经在为数字教育改革可能造成的后果表示担忧。“那些靠电子管理的学校让人想起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形,”莫斯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亚斯莫洛夫说,“跟极权制度一样,任何形式的过度监控都会使人失去个性和动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那种使动机窒息的管理系统将阻碍人性的自由发展,如果学生的所有行为——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都处于监督之下,那它就不是学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将变成机器人。”
到底结局会怎样?一方面,技术革新将学校从古板封闭的“传送带”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为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提供可能;另一方面这些革新又会使我们的孩子变成虚拟世界的囚徒,从而失去很多年轻人的乐趣。不过不必担心那些高年级学生,既然他们能跳过地铁的旋转栅门,就会欺骗学校的教育机器,找到修改电子记分册成绩的方法,或者将父母的手机重新编程,以使他们收不到“不必要的”短信。对我们来说,手机只不过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话,但对青年学生来说,却是他们进行技术实验的工具。孩子们跟电子技术如此亲近,这在很大程度上还真得感谢学校。
[译自俄罗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