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中的不幸福

2011-12-29孔捷

海外文摘 2011年4期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大大两个字:恐怖。字体充满了整个空白页,而我还不解气。恨不能用更大的字体再写上10遍。
  
  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和我3岁大的儿子一起坐了火车。
  那是个星期日,我带着儿子乘坐高铁从法兰克福到柏林,一段将近5小时的路程。刚开始一切都很安静。儿子要吃饼干,我让他吃。为了不打扰其他乘客,我把嘴凑近他的耳朵,轻轻讲他最喜欢的故事《小乌龟过生日》。不一会儿他说要拉臭,于是赶紧去厕所。结果他霸在厕所里不出来,等着上厕所的乘客不得不挤在过道里排队。我哪能听之任之,欲将其从厕所里拖出来。可他死也不合作,跺脚、大声嚎叫、在地板上打滚、在过道上等待的人群中钻来钻去以躲开我。
  好不容易把他揪回座位,这小屁孩嘴里仍不停地叨叨咕咕,向周围的乘客汇报,妈妈上个星期都干了些什么。还不到一小时,他又想要尿尿了,噩梦重现,逼着我再一次把他从厕所强拽出来,再一次丢人现眼,再一次当众大吼大叫,再一次跟我挣扎、扭打、反抗中穿裤子。最后他干脆彻底放弃跟我合作,把身上所有的衣服一股脑儿全脱下来,扔向旁观这场闹剧的乘客,一丝不挂地从一节车厢狂奔到另一节车厢!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这辈子还没有感到如此无助和屈辱,几乎要哭出来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为人父母后会更幸福快乐,这么说有它易于理解的理由。从个人角度来讲,一个问题困惑着我:我到底为什么要孩子呢?
  近年来,一系列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有孩子的人生活得并不比没有孩子的人幸福快乐。一份针对得克萨斯州妇女的研究表明,在热衷的闲暇活动中,
  “照顾孩子”一项排在总共19项活动的第17位,远远排在烹饪、看电视、煲电话粥、睡大觉的后头,连做家务也远比“照顾孩子”更让人乐于参与。英国经济学家安德鲁·欧森瓦尔德对1000多名家有孩子的主妇做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孩子使人觉得幸福感减少吗?也不是。事实是,他们并不使我们更幸福罢了。如果是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幸福指数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在德国,多年来“要繁育后代”这种意识淡漠得让人几乎觉察不到,人们组建家庭却不打算生育,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母亲留在家里,只靠父亲一人工作以维持整个家庭开支,最终令斯文倜傥、风度翩翩的父母捉襟见肘、斯文扫地——嗤之以鼻,认为拖家带口与摩登生活方式不可能并存。
  而观念解放、渴望与孩子一起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新科父母却总是遭到现实无情的打击:与闺蜜死党疏远,朋友来家时房子里乱糟糟,妈妈在朋友面前哺乳,爸爸不管到哪儿胸前都兜着宝宝……在别人面前还必须显出一脸的幸福!可收到朋友的结婚请柬时却发现里面特别注明,希望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不要带到婚礼上去。
  厌烦情绪来得迅速且始料未及。年轻的父母在现实世界打拼以求一席之地,看来这只有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们习惯了以前的年轻漂亮,酷而懒散,冲动而独立,打算有了孩子也这么做,保持自己的自由度,结果却天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苦苦挣扎,从想要自由和做父母的责任中寻找平衡点。每天我们都更加确定一点:不可能。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在这战争中输掉。
  我本人是在原东德度过的童年。那时候生活是一成不变、规规矩矩的,我进入已被分配好的幼儿园,然后再进入就近分配的学校。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做些兼职,她总能在我们放学回家之前到家。
  可活在当下,人们对孩子的成长持开放态度,希望孩子能接受一切可能对他有益的东西。这对年轻父母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告诉他们什么?我们的困惑和六神无主吗?尽管研究表明,人们还从未像现在这样花费这么多时间在养育孩子上面,然而85%的父母却觉得内疚,认为他们应该与孩子共度更多的时光。
  有人说当今的年轻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但这完美主义源于我们缺乏安全感。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拥有的那些可以确定的东西如今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会郁闷,比如当孩子在高铁上裸奔时,我们会想这绝不是我们想要选择的生活。我们只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途径,也许“爱”有这份力量吧。我们无条件地爱着我们的孩子,爱且痛着。每到晚上,当我们再次以同样乏味的方式结束一天时,我们会意识到为人母、为人父包含的东西太多了,而不只是“当妈妈了”、“当爸爸了”那么简单。我知道,明天早上当我睁开眼睛时,苦恼和困惑还会再次袭来。也许我们不应该期望有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活着只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