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奇迹”的一代

2011-12-29鲍比.高斯

海外文摘 2011年6期

  革命在1月爆发,开始似乎毫不起眼,但却来势汹汹,抗议游行迅速扩散到这个地区最为庞大、最为重要的国家,并且颠覆了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权。空气中弥散着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言论,街头的示威活动也层出不穷……
  这段文字似乎是对几个月前突尼斯和埃及的描述,而事实上,它指的是163年前发生在西西里和法国的人民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和眼下中东地区的政治风暴惊人地相似:经济衰退和食品价格飙升的社会背景;不堪陈旧僵化的君主政体;年轻人的挺身而出;而新的信息技术——那时是报纸的大规模发行——将群众迅速联合起来。
  然而,1848年革命草草收场。君主们避过风头,几年之间,卷土重来。历史虽然到了转折时刻,却没有完成转折。今天的中东,历史能实现转折吗?无论什么结果,有两个根本原因不会使中东的抗议活动黯然消失,那就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和科学技术。
  创造“奇迹”的一代
  2011年中东地区爆发的抗议活动多是由年轻人自发组织。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政治活动的新手,多使用社交网络或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来组织和扩大斗争。他们有着一致的政治目标,那就是要求选择和更换政府首脑的权利、结束猖獗的贪污腐败、争取就业和受教育的机会。不管是在突尼斯、开罗还是麦纳麦,阿拉伯年轻人都在同一条战线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代人带来了冷战以来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变化,推翻了两个“独裁”政权,迫使一些强硬派统治者做出让步。有时还颇具戏剧性——长期统治也门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总统已经许诺不再参加选举;巴林国王哈马德则为每户人家分发了价值2700美元的货币。
  即便是那些看着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的人们也对他们所彰显出的巨大能量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在几周内完成的壮举要比他们的父辈在过去30年所做的加起来都要伟大”,开罗大学政治学教授哈桑·纳法说,“他们是因特网一代,是Facebook一代,或者,我们不妨简单地将他们称作创造奇迹的一代。”
  但在不久之前,这些年轻人还被称作“迷失”的一代。多少年来,中东问题专家都把阿拉伯青年称作沮丧而又柔弱的一代:他们虽敌视国内的专制政权,痛感前景黯淡,但是在政治上势单力薄,无力变革。“独裁”统治、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加之上一辈人失败的革命尝试,使他们的幻想破灭。不仅西方观察家们低估了他们的潜能,纳法教授自己都承认:“如果你在几年前说我的学生会为埃及带来民主,我会一笑置之。”
  以往,阿拉伯年轻人发泄不满的渠道只有伊斯兰极端主义或暴力活动。几乎每个阿拉伯国家超过一半的人口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2010年,一项在9个阿拉伯国家开展的针对年轻人的调查显示,阿拉伯年轻人对民主的渴求要比对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教育甚至工资薪水的渴求更为强烈。不过,除了认为民主会带来自由、公平的选举,这些年轻人对民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毕竟,他们的国家长久以来似乎就只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统治者,所以对他们来说,四五年便可以更换一下元首是民主政体最具诱惑力的地方。 一位埃及学生说,“不管最后是哪一位来统治这个国家,但是如果我不喜欢他,起码我应有换掉他的权利。”
  燎原之势的政治力量
  如今,世界已经无法估算数量众多、抱负远大的阿拉伯年轻人的能量,甚至这些年轻人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所拥有的巨大潜能。
  如以往一样,变革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人点燃星星之火,来向那些自认为弱小的人们展示他们的实际力量。卡麦勒正是引燃这一火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名来自尼罗河三角洲的大学生,曾因在火车站从列车上跌下来而被警察殴打。在穆巴拉克统治下的埃及,这种事情屡有发生。但是,20岁的卡麦勒有自己的发泄途径。通过一台陈旧的惠普电脑和因特网,他建立博客,写了一篇辛辣讽刺的博文,来表达自己的愤懑。而在去年夏天,另一次警察暴行事件成为了埃及网民的热点话题:在亚历山大,年轻商人哈雷德·萨义德被警察殴打致死。一个匿名网民贴出了“我们都是哈雷德·萨义德”的Facebook网页。卡麦勒加入了这个讨论组并成为主要组织者之一,后来他在网上和这个群组的管理者取得了联系,两个人互通邮件。直到今年2月7日,他才获悉这位网友的真实身份——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谷歌中东市场经理威尔·霍尼姆。
  在他和霍尼姆以及其他人一起筹划举世瞩目的“一·二五”抗议活动时,卡麦勒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有助于推动整个政治机制的改变。在达曼胡尔,匆忙逃离的官员放火焚烧了国家安全中心。现在,卡麦勒走在被烧毁的建筑物里,看着那些见证种种酷刑的牢房,不禁显露出一丝惊讶,感叹自己这一代人居然结束了这里的暴行。“我们拥有强大的能量”,他说,“我们要从现在开始重新建设我们梦寐以求的埃及。”
  如果说在埃及,商人萨义德的不幸遇害激起了年轻人的反抗,在突尼斯,导火索则是一个菜贩子为抗议警察暴行的自焚事件。在也门,革命的源头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30个家庭因土地被总统萨利赫赠与一个和他交好的部族首领而流离失所。他们遭受的苦难触动了政治活动者卡门,一个32岁、有着3个孩子的母亲。每个周二,她都会和几十个人在也门萨纳大学前抗议示威。她的坚持不懈并没有带来任何结果。政府拒绝介入这一事件,为此卡门认为只有萨利赫的辞职才能解决问题。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一切使她深受鼓舞,萨纳大学前的示威群众迅速增加到了数千人。
  不容置疑的国际影响
  中东地区爆发的政治活动是年轻人发起和组织的,他们明确表示不需要外界援助。即便如此,他们的抗议活动还是为国际政坛带来了巨大影响,远离中东地区的政策制定者们现在必须面对新的政治现实,重新调整原来为迎合“独裁”政权而制定的政策方针,并和这一地区的新兴政治力量建立联系。很多阿拉伯年轻人认为美国是本国“独裁者”的帮凶。不过迄今为止,抗议人群中还很少有焚烧奥巴马头像或美国国旗的行为。美国国务院声称一直在关注阿拉伯年轻人的政治需求,这些年也一直在加强对青年组织的支持。
  不过,阿拉伯年轻人并不会像上一代那样如此需要美国的支持,毕竟,他们在没有美国帮助的情况下便将统治者赶下了台。一个巴林人说:“人们认为这不会发生,因为美国支持穆巴拉克,但他还是倒台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并不需要美国,靠自己的力量便可以实现这一切。”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自信,奥巴马政府将不得不小心行事,一方面要敦促阿拉伯领导人迅速推动政治改革来应对社会动乱;另一方面还要和发动抗议活动的年轻人加强联系。这些工作相当棘手。2011年的年轻革命者们并不太在意外交政策,对于也门、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年轻人来说,当前最紧要的任务还是推翻专制政权,过去数月赢得的政治果实还有待巩固,需要组建政党、参加选举。
  现在,很多阿拉伯年轻人都正热切地投入到生命中的第一段幸福时光中去。出生于富商家庭的阿哈姆德·哈里尔是开罗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至今还没有返回自己刚刚重新开业的塑料工厂上班。他认为与赚钱相比,当下有更为紧迫的事情要做。他们正致力于将革命的迅猛势头转移到提高民权意识的运动之中。哈里尔印刷的宣传单现在正被分发到开罗各地,号召埃及人民“为建设一个更好的埃及而工作,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胜利”。宣传单上写有:“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无缘无故地按汽车喇叭,不要行贿,不许警察侮辱人,不许在街上骚扰女性,知道你的权利,保持乐观,尊重他人的意见。”
  [译自美国《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