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水库告急

2011-12-29高胜科

财经 2011年17期

  6月10日凌晨,暴雨。湖南岳阳县毛田镇,廖段水库、车洞水库漫溃,水溢周边田地,公路毁损,居民奔走相告。
  与往年汛期一样,溃坝险情于湖南如期上演。尽管年初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聚焦于“水利”。于7月9日落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亦被称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2011年还是全国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收官之年,以及全国小Ⅱ型水库项目的启动之年。各地的水利项目呈百花齐绽的态势,2011年因而被视为“中国水利的春天”。
  湖南,是今年中国首个水利改革试点省份。作为占据全国8.7万余座水库总量七分之一的水库大省,其境内纵横的水系上,有大中小型水库共计13326座,另外还有约167万口山塘点缀着这一水乡泽国。
  不幸的是,湖南的病险水库亦居全国之首。尤其是超期服役、老化失修的病险小水库,星罗棋布,遍布三湘大地各个山区和水系,如悬在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每逢汛期,险象环生。
  今年6月旱涝急转,暴雨之后,湖南小型水库的危情再次暴露无遗,其中小Ⅱ型水库又是重中之重。而这些小型水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除险加固项目的进度和成效。2010年国家启动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新编规划,即意在对全国5400多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如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已如期拨付,但是各地方配套资金却形同虚设,给水利项目推进埋下了多重隐患。
  同时,各地水利部门寄厚望于年初“中央1号文件”中所指10%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始终未见其详规和落实方案,亦成了始终未能落地的“靴子”,久盼不至。
  
  危情水库
  6月的几轮暴雨尽管已经过去,但湖南岳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凤飞依然悬心,“最怕下雨,小型水库的重大隐患随时可能集中爆发。”
  由于水库出现重大险情,上报险情迟滞了77个小时,岳阳市下辖的临湘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6月13日被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批评。建于1973年、总库容25万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库——青坑水库,在6月10日凌晨,洪水漫坝,造成大坝左侧外坡的部分坝壳损坏,冲毁水田若干亩。小Ⅰ型水库是指库容100万-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小Ⅱ型水库是指库容10万-100万立方米内的水库。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9日强降雨之后,全省因洪灾损坏水库73座,水库垮坝3座,堤防、护岸、灌溉设施损坏计上万处,造成水利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6月17日之后的暴雨,又造成两座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400多万元。
  《财经》记者在湖南多地调查,出现险情的水库远不止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上述数据。一位常德市水利局人士介绍,经暴雨袭击,仅常德一市就有70座水库溢洪,并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岳阳市自6月10日以来,水库也损坏了158座。
  湖南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纵横全省,还拥有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其5公里以上河流就有5341条,13326座大中小型水库坐落其上,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以外的各个市县山区,绝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
  另外,还有约167万口的山塘,几乎遍布每个村镇、山间。这些多如牛毛的山塘一方面蓄水灌溉效力逐年下降,已不足设计能力的60%,另一方面又成了汛期洪灾的隐形炸弹,一旦洪水来临,一处山塘漫溃,将直接让下游多处溃坝,串联效应将会加重灾情,甚至对下游民众生命财产直接造成威胁。
  岳阳县公田镇芳山村,团结水库就坐落于逶迤险峻的熊家山,距盘山公路仅有几十米。水库内,洪水尚未腾空,浑浊的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水库是土坝结构,多年失修,堤身野草丛生。暴雨袭来时,库容20多万立方米的团结水库令山下村民时刻绷紧神经,村民们议论,“一旦垮坝,这段公路也完了。”
  这座已运行50多年的水库,目前尚未出现重大险情,但在岳阳县水利局的病险水库名单上,它已是“重病缠身”:启闭钢丝绳断裂、外坡排水棱体淘空,部分裂缝。
  名单上共登记了包括团结水库在内的70座病险水库,遍布19个乡镇,而团结水库并非病险最严重的水库,其中,坝体、涵管渗漏被提及53次,无溢洪道或溢洪道被堵塞被提及51次,一些水库多种病险并存。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009年及2010年年度总结时指出,超过半数的小型水库存在病险,很多水库由于每年汛期还在新增病险,防洪抗灾能力薄弱。
  在凤飞自2009年起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的三年间,全县水库的汛期险情记录有70余起。
  像中国多数地区一样,湖南的这些水库、山塘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又新建了少量水库。彼时受限于科技、经济条件,设计、材料等也相对落后。
  据湖南省水利系统人士介绍,当时均为“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具有“四不清”(来水量不清、流域面积不清、库容不清、基础不清)的特性,很多水库在防洪设计上仅凭经验,极度缺乏专业人才以及可供参考的水文资料,设计标准高低不一。在建材方面,由于当时没有使用钢材与水泥的条件,很多水库甚至连涵管皆为土木制成。
  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岳阳县水利局副局长、现为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的龚壤山告诉《财经》记者,当地很多小型水库当年是由妇女、青少年儿童以及老人们投工建成,因为青壮年劳动力被选拔去建设洞庭湖大坝,因而水库在质量上又有所降低。
  其后几十年,对这些水库也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加高工程,且是汛期阶段出现重大险情时的应急抢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对库区进行完善的排查和根治。
  病险水库问题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坝体渗漏严重,涵管材质容易断裂,溢洪道断面过小的设计型缺陷导致垮塌、堵塞等故障。
  此外,多年来库区老鼠、白蚁滋生,造成坝体隐患,而这些隐患只有在汛期水位高涨、遭遇险情时才易被发现,平时缺乏排查,即埋下祸患。
  库区上的相应配套设施亦不完善,很多水库甚至连上坝公路、防汛公路都没有,遇到汛期险情,无法及时上坝抢修,须先修路,才能抢险。
  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湖南省政府参事聂芳容对《财经》记者称,“除险加固工程之前,湖南对全省水库进行了检修摸底,没有病险的水库几乎没有,只有极个别的几座大型水库没发现问题。”
  
   治理思路
   自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病险水库被国家作为防洪治理的重点,中央财政陆续投入649亿元。但早期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汛期的抢险,尚无集中治理的能力和经济条件,直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层面才提出全国水库除险加固。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惯常做法主要是:通过灌浆方式解决渗漏的坝体;坝体加固加高;将不合格的涵管更换,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代替此前的木质材料;重新设计、拓宽溢洪道。
  聂芳容表示,通过如此一番彻底治理,水库至少还可再运行30年以上。
  从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来看,除险加固后的水库的防洪效果较为明显。2010年汛期,除险加固后的7000多座水库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
  目前,大、中型水库的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汛期危情主要集中于各支流的小水库和山塘上。
  从1954年有溃坝记录以来,全国共发生溃坝水库3515座,其中小型水库占98.8%,小Ⅱ型水库溃坝数量占小型水库溃坝总数的85%以上,且屡有小Ⅱ型水库溃坝酿成严重人员伤亡的惨剧。
  今年发生在湖南的多起溃坝事故,依然是祸起于没经过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6月暴雨之后,岳阳市的五座水库、益阳市的一座水库、常德市的两座水库发生漫溃、溢洪道失事等不同程度的重大险情,水库下游的群众被紧急疏散。上述水库均为小型水库。
  
  中国对病险水库综合治理的思路是“从大到小”逐步落实。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全面完成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小型水库始纳入国家重点投入资金治理范畴。2008年1月,国务院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中确定的任务,则以小Ⅰ型水库为主。直到今年,始将重点小Ⅱ型水库纳入治理之畴。
  湖南省配合国家的除险加固行动,完成了804座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Ⅰ型水库的治理。就目前看来,经过除险加固的水库皆未发生事故。但是,治理过程中,地方配套资金极度缺乏,导致出现拖欠工程款现象,甚至发生挪用资金等问题。
  
  虚假配套
  按水利部、财政部在2010年7月共同印发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小Ⅰ型水库的项目资金确定为450万元/座。其中,中央财政负担的资金按地区差别系数,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1/3、60%和80%。剩余部分由地方配套资金解决。
  湖南属于中部地区,相当于每座小Ⅰ型水库,中央投入2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为1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通常是由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各均摊一半,市级财政并不承担。这也意味着每个县要为小Ⅰ型水库支付90万元/座的配套资金,而这类水库数量众多,所需配套资金累积,即为庞大的数目,对于并不富裕的县级财政,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岳阳当地一位官员介绍,去年全县财政增幅较大,也仅有4亿余元,“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做民生工程,而民生工程不可能只是水利项目。”
  从湖南全省来看,纳入国家新编规划的湖南省病险小Ⅰ型水库有1070座,占国家新编规划总量约五分之一。截至目前,中央财政投入32亿元已到位,规划要求地方配套资金16亿元,并未实际到位。
  常德市水利局一位领导表示,省级财政尚可落实一部分配套资金,而县级财政一般都没有能力支付,最后演变成在账目上作假,导致项目最终投资额度大幅缩水。
  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亦很普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在多地调研中发现,地方配套资金弄虚作假的情况普遍存在。“项目最终花的仅是中央投入资金,工程总造价大幅缩水,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于法稳发现,很多地区还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按规定,水库安全鉴定、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监理等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不能使用中央资金,但最后亦由中央资金埋单。
  “中央资金犹如唐僧肉,争取时全县领导上下运作,资金到位后,能真正用在水利项目上的仅有75%-80%。”于法稳说。
  临湘市有六座小Ⅰ型水库纳入国家计划,2010年底已竣工并通过验收,中央资金全部到位,地方配套资金仅到位一部分,未落实的这部分资金成为了施工单位的拖欠款。
  《财经》记者从权威渠道获知,湖南全省目前已主体完工的380座水库项目中,市县本应配套2.9亿元,而实际到位仅有1.8亿元。已开工项目的主体工程虽然基本完工,但普遍存在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问题。
  据湖南省水利厅人士介绍,由于配套资金未到位,去年竣工的一些施工单位,年底时到水利部门索要工程款,几乎造成严重的冲突。
  临湘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刘小平表示,“如果最终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难免在项目质量上做手脚。”
  
  管护缺位
  在水库险情频发的汛期,岳阳市枫木水库被查出无人值守,该水库负责人目前被停职。不同类型水库的责任主体不同。大型水库是由市级以上水利部门负责,中型水库由县级水利部门负责,而小型水库(小Ⅰ型及小Ⅱ型)则由乡镇负责。
  当年匆忙建成的小水库在建设时已大打折扣,日常运营更缺乏有效的管护体系。其日常维护皆由乡镇水管员和水库管理员负责,仅限于汛期值守、溢洪蓄水等事务,停留于对坝坡割草整形等表面工作,少有彻底的隐患排查。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两工”(积累工与义务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议”制的办法,向农民筹资或筹劳,民众对水库管护的积极性又大打折扣。
  岳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凤飞表示,近些年来水库汛期遇险时,调配抢险人力都成难题,村民无参与意愿。由于当地村民种田收入难于维持生计,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留守村内的以老人居多,也难以参与建设。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机构改革,“七站八所”人员中,水利站人员收入过低,基本工资的发放都是难题,这削弱了他们对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和排查的作用。
  湖南省岳阳县高级工程师龚壤山也认为,水利站人员多为本地人,对当地水利的经验和熟识程度,要高于上任几年后就要调走的乡镇主要领导。但这些人的年收入多年来都徘徊在千元上下。“不得不自谋一些生计,工作积极性自然受挫。”龚壤山说,水库很难收缴到农业灌溉水费,水库管理人员就依靠将水库承包他人养鱼,维持基本生活。
  岳阳县的岳纺水库,属中型水库,本有近50名管理员,但长期发不出工资,导致40多人弃水库而另谋生路,新任水库领导上任时,仅剩余四五名人员留守水库。
  龚壤山说,“这个负责5万亩农田灌溉的中型水库,管理站已名存实亡。”
  中型水库已然如此,小型水库运行更困境重重。公田镇芳山村共有两座水库:百花台水库(小Ⅰ型)、团结水库(小Ⅱ型)。芳山村支书李海龙,还兼任着百花台水库管理员,团结水库也仅有一名管理员,该镇农业站一名技术人员的月工资,也就相当于水利站人员一年的收入。
  据湖南省水利厅人士透露,全省不少小型水库实际上处于汛期无人值守状态。
  
  土地财政掏钱难
  按照今年4月水利部、财政部共同宣布的全国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4万多座小Ⅱ型病险水库将全部完成除险加固。其中,2.5万余座一般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由地方安排资金,于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
  水利部年初与湖南、江西、福建、河南四省皆签署了任务责任书,确保未yoJP72v+6dWgTAAHPIyFQg==来五年如期完成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但小Ⅰ型病险水库业已暴露的地方配套资金难题,以及可能反射出的治理质量隐患,为启动中的小Ⅱ型病险水库治理亦投下阴影。
  作为病险水库居全国之首的湖南,矛盾尤为突出。其纳入除险加固规划的小Ⅱ型病险水库,不到三分之一由中央全额投资规划,其余需地方自筹资金解决6225座小Ⅱ型水库,注定步履艰难。该省一位水利厅人士称:“规划要求地方自筹资金一共60亿元,平均是每座省级投资96万元。这笔庞大的资金怎么可能到位?而规划还要求项目启动后的前三年,需完成总量的40%,对这很难完成的任务,只有硬着头皮向前推,最坏的结果就是拖欠工程款。”。
  湖南各地方都在组织力量,积极上报病险水库,以期获得更多的中央资金。今年1月,湖省水利厅又“主动请缨”为“水利改革试点”省,其意也在争取更多政策和特殊待遇。
  但“改革试点”的制度安排尚无具体内容。而各地水利部门更寄望的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到的,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2.7万亿元,扣除土地出让的成本、手续费等相关费用,预计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应在2000亿元左右。
  全国很多地区水利部门对此“创新之举”寄望,但中央却未再出详规和落实方案。据水利部一位退休官员此前对媒体分析称,这不止是水利与财政就能做主的,由于土地出让金大部分收益是地方政府的,因此牵涉各级政府,而此项工作协调亦较复杂。
  7月8日财政部官网称,财政部与水利部近日将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的“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这份通知将要求:从2011年7月1日起,各地统一按照当年实际缴入地方国库的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当年从地方国库中实际支付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等相关成本性支出项目后,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然而实施的实际效果如何,仍需进一步观望。
  事实上,目前尚未纳入规划范畴的山塘治理,亦是迫在眉睫的隐患。全国多数地区山塘从未进行过治理,且多为土坝坝体,渗漏严重,一些山塘甚至已遭废弃。如遇汛期,各地水利人士均将其视为“悬在头上的一盆水”。
  作为“水利改革试点”的湖南省,创新式地将中央财政下拨的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投入隐患极大的山塘清淤工程,自2009年下半年启动至今,清淤扩容近8万口。
  但令湖南省水利厅人士担忧的是,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山塘治理规划,而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受政策变化影响,也无法持续。
  即使按目前的治理进度,要覆盖全省167万余口的山塘,仅做并不算彻底治理的清淤工程,也还需至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