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钻地还是悬桥
2011-12-29孙滔高胜科
财经 2011年30期
道伦角位于澄迈县桥头镇道伦村,这是海南岛的西北部,北临琼州海峡。未来几年,在道伦角或将实施一项伟大工程——用一座跨海大桥,或是一个超远距离海底隧道,将海南岛与大陆连接,此工程被称为琼州海峡工程。
道伦村居民少,村里尚未通柏油路,仅有一条小土路蜿蜒穿村向海滨伸展。但这个小村子看起来并不贫穷,有多座两层居民小楼面朝大海坐落。中午时分,海湾处密布停歇的渔船,一家渔场中,多位工人在清理渔网。一位村民向《财经》记者遥指跨海工程方案中的落脚处,一片密密麻麻的海防林,海岸边是大片大片的火山岩。
村民对未来的巨大工程并不兴奋,但是,在桥梁和隧道两领域专家之间已经展开了长达十数年的角力。自2010年初开始的海上钻探作业,目的是探明这一海域地质构造详情,为这一地带是否能够建设跨海大桥或隧道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初,这项投资大、技术难度大的跨海工程已被写进“十二五”规划。海南省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对媒体声称,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工期预计八年。
但据《财经》记者了解,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铁路工程项目滞缓,目前,隧道与大桥两种方案仍处于实质性对比阶段。
两个部门,三种方案
最早考虑建设琼州海峡通道,源于一个简单的理由。1985年前后,中国引进了两台硬岩掘进机,用于打通18公里的秦岭隧道。这两台掘进机相当昂贵,当年花了7亿元人民币,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每台掘进40公里。
“两台掘进机还富余60公里左右的掘进长度,而当时琼州海峡是否建通道的问题已在(专业领域)争论了很多次,所以我向孙永福部长(铁道部原副部长)建议可以考虑去打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专家王梦恕对《财经》记者说。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至40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约120米。
王梦恕的建议受到铁道部关注。2002年,在海南召开讨论会后,隧道局和十六局又专门展开了琼州海峡通道研究,请钱七虎、石中恒、刘建航等6位相关领域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研究讨论,其中也包括桥梁专家。海南省的官员参与其中,之后提出东线、西线和中线三个隧道方案。
在2002年前后,受交通部委托,广东省也展开了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调研。2007年4月,交通部在海口组织召开了该通道规划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来自全国的23位相关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建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完全可行。
但与铁道部倾向于穿凿隧道不同的是,交通部属意于建设大桥。
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2008年3月,铁道部、交通部、广东省、海南省四方在北京签署了合作纪要,正式启动前期筹备工作。
截至2010年3月,现场已经全部勘察完毕,七个方案经多次商讨有三个被看好(见图):西线公铁合建桥梁方案,桥址位于徐闻县迈陈至澄迈县道伦角,总投资约1421亿元; 中线公铁合建桥梁方案,桥址位于徐闻县四塘至海口市天尾角,总投资约1064亿元;中线铁路隧道与西线公路桥梁组合方案,总投资约1598亿元。
由于选线和建设方式的问题还未最后确定。“选了两个设计院做桥,两个设计院做隧道,对比后再定用哪个方案。”王梦恕说。
虽然三个方案僵持不下,但是2011年初,在获知琼州海峡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后,专家组原本预期在本年度最终敲定方案。然而,12月13日,海南省跨海工程筹建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工程方案仍未确定下来。
隧道:难通风,低寿命
之所以桥隧难定,是因其各有短板。
修建隧道最艰难处在于解决通风问题。“隧道中间的通风,其难度与长度成正比。在海峡中间,建通气孔成本很高,而从两边送气,隧道又太长。”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喻国良教授告诉《财经》记者,此前建造崇明岛隧道时,设计师曾提出在长江中间建换气通道——相当于在隧道中开一个天窗,但是要在海上建造一个塔样的东西,必会影响航运。最终,跨上海-崇明岛工程采用了一段隧道、一段桥梁相结合的方式。
此次王梦恕提出,比照英吉利海峡,琼州海峡海底隧道也应建两条单线,即双洞单向铁路方案,以利于隧道施工和运营通风。此前的工程实例也证明,当隧道长度大于15公里时,应采用电力牵引铁路隧道,而不宜采用公路隧道方案,这样可长距离不设通风竖井,同时运营也安全、运营费用低。
“建设海底铁路隧道,可与现有的粤海铁路连接,直接到达三亚,使粤海铁路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王梦恕说。
海底隧道对修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耗资巨大,特别是需要长时间的工程地WrCRvDejb09RpNzbwnjGFc4Lov7ljGVKmi2ze1ohW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