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2011-12-29吕财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也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但达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就课堂教学而言,当前效率不高的状况还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把握不够、主观不努力、教法死板乃至不善于组织教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一番工夫。
  一、教学目标定位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材的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课时即能处理好的课文非要上成三课时甚至五课时,如此教学哪还有什么效率可言?可见确定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主张老老实实抓“双基”,即抓住字词句篇基础知识,读写听说基本能力。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是天经地义的事。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难求发展,即便发展了,也是空中楼阁。基于这一认识,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提出四句话:识字解词,增加词语积累;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概要;局部推敲,训练遣词造句;熟读背诵,领悟读写之道。这四句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内容“四要素”。一篇课文,无论何种文体,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倘能落实这四个“要素”,必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能力,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四要素”的提法比较概括,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还要善于把它们化做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逐一写进教案。我们认为,“四要素”囊括了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旦化作教学目标并在施教过程中逐一落实,学生便会所得甚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再是空话。
  二、教学方法科学
  在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语文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于漪、魏书生等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设计教学方法,应当遵循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原则:(1)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活泼地学习;(2)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历练基本能力;(3)有利于发挥“读”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4)有利于强化语言训练和积累;(5)有利于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地施教,体现认知规律;(6)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近年来,我们在总结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读”教学法,即自读课文,学习、积累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仔仔细细读课文,并动笔勾画圈点,必要时查词典,也可以质疑。这一步对学生是自学,对教师而言则属于教学调查,以便下一步有的放矢地施教。导读领悟,是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或整体感知或局部地再读课文,深入思考,指导领悟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把握其精髓。对于学生的答问、板书、笔记,要求“话要清清楚楚地说,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教读演练,主要是在领悟课文主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抓住精彩或重要的语句、语段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或正确流畅或绘声绘色地诵读,以培养语感。“三读”之后,教师小结,再让学生诵读课文,以通盘体会、整体把握。推广“三读”教学以来,我们高兴地看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书声琅琅的新气象,语言的训练和积累受到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加强。
  三、教学力度加大
  有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得讲教学的力度。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提得准确、合理,运用的是“三读”教学法,但效果并非那么理想。这是为什么?有的是教师的功底不厚、素质不高所致,更多的则是因为课上得平平,没有起伏,没有高潮,该重锤猛敲的地方却轻描淡写,该浏览、带过的地方却不厌其烦。教学不到位,重点不突出,泛泛地讲,空空地练,水过地皮湿,给学生的印象淡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我认为,教师上课要有感情,要调动自己与课文一致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上课要有力度,把轻描淡写与精雕细刻结合起来,该讲的讲到位,该练的切实地练,课上的朴实、真实、扎实,既不平铺直叙,也不花里胡哨,要用自己的“投入”引发学生的“共振”。
  四、教学容量提高
  密度、容量与效率有直接关系。有些课,节奏缓慢,45分钟之内没做几件事,学生所得无几,浪费了宝贵的时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珍惜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演练时间,当讲时精要地讲,要言不烦,不说闲话、废话;当练时充分练,实实在在地练。讲和练过渡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无堵塞现象,无滞留之感。有的教师还善于联系写作。这样的课使人听了、看了,感到美不胜收,如此循环往复,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