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术课的美育作用

2011-12-29史朝晖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塑造一个优秀公民的很高要求。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对美育被明确列入教育大纲,成为培养优秀公民的重要手段,深感欣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社会中凡是人们视觉所触及的一切人造物可能都是经过美术家精心设计的。美术课的直观性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大纲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很好的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着审美、实用、教育、认识、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是对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审美目的。美术作品以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它主要通过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使人奋发、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可感受到除了熟知的严谨的画面形式,逼真的形象,端庄典雅的神态,不可捉摸的神秘微笑,更深一步的是作者打破此前以“神”为题材的时代枷锁,用画笔来歌颂赞美“人”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对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的反叛,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代表着历史的巨大进步。同样,齐白石先生的国画《虾》则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淡渗化的墨色,“似”与“不似”的意境,描绘一群活泼的、自由自在竞游的河虾。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一切生命力的颂扬。在“高大全红”的艺术氛围时代里如一泓清水,让人如沐春风,表现了平民意识的伟大。潘鹤先生的雕塑《艰苦岁月》表现小红军依偎在老红军身边,被悠扬笛声吸引的感人场面。作者将破烂的衣衫、简单的乐器和老红军专注的神态、小红军幸福的脸庞协调地组织在一起,让观者在欣赏时好像置身其中。歌颂了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的肯定。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体悟到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应该珍惜。
  同学们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会发现,每一件伟大作品都是对当时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是作者自身心灵中生命力的传递,更能理解到没有良好的教育,没有对时代的思考,是无法完成一件出色的、使观者产生心灵向上冲击的作品的。
  绘画的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运用点线面等艺术语言,临摹、写生、创作等艺术手法,用画笔去描绘生活,体验心灵,使艺术形象和作者精神感情合二为一。例如,静物写生课,无论沐浴阳光的鲜花,随意堆放的果蔬,还是闪耀光泽不同质地的器皿,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同作者的审美切入点不同,每幅作品呈现的面目迥异。由于作者情感的融入,无生命的事物在画面中也迸发出勃勃生机,将极平凡的对象赋予美感,表现世俗情趣,达到美的享受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头像绘画是个重点、难点,不仅使学生知道“三停王眼”,透视变化,更要使其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作为万物之灵,对美的认识绝不能局限于“浓眉大眼”“面若桃花”等冰冷的概念,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是关键。例如,罗中立先生的《父亲》是我敬慕已久的作品,作者有意综合概括中国千万个农民形象,生动创造出一位极富典型特征的中国普通老农民形象。黑黝黝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表明长期户外劳动;脸上深深的皱纹,干裂的嘴唇,表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反照出沧桑艰苦的一生,然而从其善良、憨厚的神情又能看到其性格的淳朴、敦厚。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会领悟到“父亲们”才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的根基,从而激起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通过写生和创作会发现无论哪类艺术形象,都是作者为传情达意创作出来的,是审美观念的产物。懂得了“择优去劣”就掌握了从身边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其内在美的能力。
  提到工艺美术,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玉雕、插花、壁挂、陶瓷等小摆设。其实,凡是以实用和陈设为目的,利用一定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美的原则设计制作的物质产品,小到象牙微雕,大到万里长城,都属工艺美术。
  工艺课就是这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运用课堂上所学色彩知识、造型规律,把不同质材进行合理搭配。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从美的角度出发,互相比超,对细节精益求精,制作时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有的新颖别致,例如用废旧材料做的表演时装;有的敦厚朴实,例如吹塑纸做的纸板画;有的简洁大方,例如石头画、蛋壳画。既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又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对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有正确的引导作用,有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门课程的安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在艺术领域里,我们一定要破除老思想,扔掉有色眼镜,把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鸟笼里解放出来,更加注重情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允许“一加一等于三”的成立,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体本身的奥秘也渐渐被破解,特别是人的中枢——大脑的结构为人所知,分管抽象思维的左脑,分管形象思维的右脑。美术课教学中的局部观察——整体感知——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是正确的观察、正确的感知,极有利于右脑潜力的开发。
  美术课的这种重视学生个性审美与审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我们要勇于发掘孩子们的潜能,使他们人人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眼睛。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