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要做到“以字带

2011-12-29封璇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摘要:“欲达其心,必将知其意”,咬字、吐字技巧在歌曲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表情达意的字,更可作为发声的支点与着力点之一,不同的字产生于不同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的调节将对发声及咬字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从发声、吐字、咬字的角度,结合语音系统的特点,来阐述歌唱中的“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关键词: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吐字咬字;语音;歌唱
  
  声乐作为一种歌唱的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诞生的最早、最直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古今中外最具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凝练的语言、动听的歌喉以优美起伏的旋律音调,直接抒发曲中特定的思想感情,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声乐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一、吐字行腔的重要性
  歌唱是用音乐化的语音来打动听众的。有了优美的歌喉还不够,还要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才能较好地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达到演唱表演的目的。如果语言表达不清、语意表现平淡,听众不明其意,也就失去了歌唱语言的功能、风采和魅力。
  在声乐演唱的语言中,了解和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和重要基础。要真正在歌曲演唱艺术上准确地咬字、吐字,依照音乐曲调的流动运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还必须依据汉语声、韵、调的固有特点,学习、掌握歌唱咬字、吐字和运字行腔的方法和规律。
  二、歌唱中的语音
  我国通用的普通话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主要指前两个部分。声,即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不同的声母,发音部位不同,着力点不同。它是区分字与字及明确词义的关键,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声母在歌唱中也叫做字头,字头的紧张度不同,清晰度和情绪情感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在歌唱中往往要求“吐字、咬字”必须准确清晰而有“弹性”。
  韵,即韵母,它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复韵母由多个元音组合而成。歌唱中往往有“打开字腹”“字腹引长”的说法。对于单韵母较为简单,只需将元音引长入腔即可,而复韵母就需要根据它的组合规律来处理了。由于复韵母的组合方式不同,开口度不同,字音也就有所不同。多个韵母在过渡时容易引起共鸣腔体的变化与发声状态的改变,而韵母的开口度不尽相同,在字中的比例不同,引长的时间也不一样。开口大的母音引长时间相对也较长,而开口小的母音停留时间则比较短暂。两个母音的过渡,既要求动程明显,又要求自然、圆滑。在打开的腔体里引长母音,做到“字正腔圆”。
  鼻韵母是复合鼻尾音充当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普通话韵母有两个鼻辅音韵尾-n和-ng,韵尾-n叫前鼻音,-ng叫后鼻音,两者的发音部位和方式不同。歌唱中所讲的字尾,一种是以鼻韵母结尾,另一种是由母音直接收尾,收尾的部位及方式也有区别。歌唱中的字尾,要求“干净”“到位”。
  三、声乐教学中的语音问题
  由于地方方言的影响和演唱能力以及歌唱语音认识上的不足,很多歌唱者都存在一些发音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声母含糊不清,唇舌无力,甚至发音错误;(2)母音紧张、变形,不入腔;(3)复韵母动程不清楚,母音衔接不自然、不连贯、不圆滑;(4)韵尾不收韵,或收韵不到位。这些语音问题首先造成了吐字、咬字不清楚,让听众不明其意、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歧义、曲解。其次,由于吐字无力、咬字不到位,声音失去了着力点与动力,腔体的打开也就受其影响,声音难以入腔,腔体的通畅协调性和声音的统一圆润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解决吐字咬字问题是歌唱教学的关键。解决的方法归纳起来共八个字,即“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四、“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即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与生活中的语言发音是有区别的。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更夸张、更讲究。它既要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又要服从歌唱发声的需要,因此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更复杂也更难以掌握,这种技巧需要歌唱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去获得。歌唱中将字分为三个部分,即字头、字腹、字尾。字头的发音称为“出声”,字腹的延长称作“引腹”,字尾的结束称作“收声”。歌唱的咬字吐字即是“出声——引腹——收声”的过程。歌唱中吐字咬字的方法和要领归纳起来,就是“字头清晰、字腹入腔、字尾准确”:
  1. 字头清晰短促
  歌唱吐字咬字的字头部分,是发音的起始,是由气流与不同部位的阻力产生的,歌唱中的字头发音部位要准确,唇齿要敏捷、动作要短促,以清楚为准则。字音是否清晰易辨,首先就在于字头。因此,咬字时字头一定要清晰,口腔着力部位要准确,唇舌的配合要敏捷,并且要根据歌曲的不同情绪、不同风格,调整字头的力度、紧张度。在唱抒情性歌曲时,字头稍柔和,字与字过渡自然连贯。在唱刚劲有力的歌曲时,字头喷口要结实有力,相关部位要有一定的紧张度,声音的激起有爆发力,有张力。而唱轻快活泼的歌曲,则要注意发音各部位的配合,唇齿敏捷灵活,口腔松弛能及时调各个发音部位,声音干净而有弹性。此外,字头作为发音的动力和着力点,它的发音部位与走向、唇舌紧张度与爆发力,也决定了字腹母音的引长入腔。字头拖沓无力,不仅使字音模糊不清,还会使母音打开无力,无法快速顺畅地进入共鸣腔体,导致位置过低,用嗓过度,音色不佳。
  2. 字腹入腔引长
  歌唱吐字咬字的字腹部分,是由韵母或元音组成。字腹是字音中最长最响亮的部分,也是打开腔体得到共鸣的重要部分。字腹的母音必须充分打开引长获得共鸣,声音才能松弛、饱满、圆润。在歌唱行腔的过程中,字腹的母音要打开并保持原型,不能因旋律的变化或母音的过渡而变形,各母音尽量做到位置统一,使字腹在共鸣时形态保持不变,直到字尾收韵的瞬间。单韵母较为简单,只需保持母音即可,而复韵母则需要根据组合方式加以调整。其中,开口最大的母音时值最长、发音最响亮。根据开口最大的骨干母音在复韵母中的位置,复韵母包括前响、中响、后响三种。前响复韵母,处于前面的母音唱得响些、长些,而后面的韵母唱得轻些、短促些。其他两种都是以开口大的骨干母音唱得长,而非骨干母音则唱得轻短。因此,在行腔时,主要引长的是骨干开口大的母音,这样使得声音更便于入腔获得共鸣。其他母音则要过渡自然、快速。母音的链接要连贯圆滑,不可痕迹明显甚至割裂,这是行腔的忌讳,必须做到在保持母音通畅打开的状态下换母音。此外,鼻韵母的行腔是个难点。在行腔时应延长前面骨干韵母的时值,使其充分打开引长,到结束时才归韵到鼻腔,不可过早归韵,以致声音不入腔没有得到很好的共鸣。
  3. 字尾准确到位
  歌唱咬字吐字的字尾,是指韵母结尾的元音或辅音,也叫韵尾。歌唱咬字中完成韵尾的过程就叫做归韵。清晰的字头、规范的字腹,再加上准确的字尾,才能较好地完成歌唱咬字吐字的全过程。各种韵母的字尾不同,单韵母的字尾就是本母音,在保持母音原型不动的基础上收在气上,气断声止。复韵母收在最后的母音上。鼻韵母的字尾是辅音,前后鼻韵母的收声位置不同。前鼻韵母收尾n,舌尖运动方向向前,收韵时舌尖贴住上齿龈。后鼻韵母韵尾是ng,舌根上升贴住软腭收韵。在歌唱实践中,字尾收韵必须准确到位且干净利落,这样才能快速松弛地换字,不影响后面字词的吐字发音,字与字衔接自然连贯,流畅无阻力。
  歌唱中的声母、韵母是一个字的整体,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歌唱中往往把咬字吐字归纳为字头、字腹、字尾,是为了理清字的结构从而更好地咬字。但在歌唱实践中常常看到有些歌唱者忽略这些咬字吐字规律,字音含糊不清。另一种情况则是片面强调字头、字腹、字尾,把字肢解开来,造成字音割裂、语义不清,破坏了腔体的共鸣,声音紧张生硬,毫无光彩。这些问题都是“字不正”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只有“字正”才会“腔圆”,只有做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遵循吐字咬字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才能避免这些歌唱中的问题,用美好的声音去歌唱,用清晰的语言去表达,用真挚的情感去交流。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龚竞异.普通话训练与测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衡阳市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