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中“和谐”的问题
2011-12-29郑世华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摘要: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促使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和状态中,并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和谐
本文中的“和谐”主要是指学校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之间的和谐。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促使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和状态中,并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理”和“文”的和谐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科性的,有效的教师在其数学教学课堂中总让你觉得这些枯燥、抽象的1,2,3,4,+,-,×,÷等符号会显示出主动性、真实性和丰满性,也就是显示出“理”和“文”的和谐结合。
首先,教师在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对某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如对“分数”概念的引入可以设计小头爸爸买凉席,大头儿子用领带做工具测量的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上。尤其是对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做错题的学生,要给予宽容,使教学致力于探索人文化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儿。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数学教学要有很个性化的亮点,即对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又自然的渗透。如教学分数、负数等概念时,要善于给学生呈现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还给学生出了一道“22 222 222×55 555 555等于多少”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在尝试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家感到这道题很难,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
二、“学”与“教”的和谐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种转化可以看成是信息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生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而且十分重视开放环境中的选择、调控、升华和激励。教师对学生启发、引导的每一步,最终总是为学生的有效建构服务的。
教师的预先备课可以看成是一种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但预设的更高境界是生成,要充分利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生成性情境,把它作为既真实又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使之为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服务。
三、人际交往的和谐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往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从实质上说,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交往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应该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首先来自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对一位教师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要懂得并做到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总是生活在阳光之中。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请教。因此,课堂教学处处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劳动的尊重。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对教师来说,已成为一种教学的习惯行为。
例如,在一次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有一位很胆小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分数的意义,我问他:“3/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表示5份中的3份。”我问:“这5份是怎么分的?”男孩说:“平均分。”“对了!”在交流阶段,我有意让这名胆小的学生展示一下。这个学生说:“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有一位快嘴的同学把正确的说法说了出来。我让胆小的同学重新说一遍。这位学生说对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这种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均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其次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错题时,教师要从中找到值得肯定之处,既让每个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表达,又要让他能体面地坐下去,以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对课堂教学上发生的一些问题都要有正确的归纳,并能真诚地接受学生的批评。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在计算器上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们正在操作,我又开始讲了。但一看大多数学生还没完成作业,便又再延长了时间。一位尊重学生的老师,肯定会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彼此若能尊重,人们之间的交往肯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交往又是交往有效性的保证。
四、课堂环境的和谐
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微观生态环境。课堂环境一般认为应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三个方面。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学时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环境。心理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气氛,主要是指课堂活动中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占优势、较稳定的群体情绪状态、教与学的动机水平、人格因素等。课堂诸方面环境的和谐是达到教学和谐的基础。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媒介的应用不仅注意到学生的童趣,更关注了应用的适时和适度。在社会环境方面,要特别重视人际交往沟通中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在心理环境方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内在动机的激发和自身的全身心投入。
课堂教学,总的来说要给人一种自然和真实的感觉。自然的、真实的也就是和谐的、美好的,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艺术的教学。
(牡丹江市紫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