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课堂学生动口不动笔现象的思考

2011-12-29湛平成龙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某种单一的现象,如果不从学理意义上加以分析,那么,其正确与否、合理性怎样就无法加以评判。语文学习的独特性源自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同样的一种行为、现象,如果换作其他学科,也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下面,列举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动口不动笔的现象,从语文教育学视角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新的认识。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动口说得非常精彩,却很少动笔写;对问题展开讨论很热烈,却不给时间让学生写写讨论的结果,日常教学课如此,公开课、竞赛课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老师,语文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课堂上学生动笔写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的能力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虽说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三大组成部分,但现实的情况是,阅读教学实际上成为了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主角。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在写作上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写作教学研究中,也鲜有成体系且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成果,这就造成了当下写作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写作水平很不令人满意的局面。诚然,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确非易事,但写作的一般规律表明,足够量的写的活动是完全可以促进写作质的提高的。将写作活动分散开来,在课堂文本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就是扩大写作客观上的量,以此,日积月累,有效地促进质的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只有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重在对语言的品味上,品味语言既需要动脑想、动口说,更需要动笔写。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思维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少了思维的成分,语言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少了语言,思维将变成空中楼阁。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上分析,外在的、具体的言语活动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换言之,通过具体的言语书写,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想得好好的,可就是写不出,或者写出来的远远不如所想的那样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写的训练不够,导致思维与言语不同步、不对应。
  语文教学离不开应试,有调查表明,语文考试主观题得分“居低不上”,学生答主观题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语句表述不准确、不简洁甚至答非所问,而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是理解到了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文本学习时进行写的训练,把思考所得、问题的答案立即用流畅、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起初训练的时候,学生可能要用较多的时间来写,但只要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一定能提高写的质量与速度:
  在进行写的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的要明确。写什么要明确告诉学生,如对某个内容的感悟,对某道练习、某个问题的回答。
  二是要求要明确。用什么样的语言、用多少字、从多少个角度、用多少时间等,都要明确。
  三是订正要及时。对某个问题的回答,虽然可能见仁见智,甚至可能是开放性的问题,但只要是问题,就会有一个回答的原则问题,老师应该及时将较优答案、参考答案公布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答案的正误优劣,以期不断提高写的能力。
  (江西省赣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