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2011-12-29万永琼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结合我自身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课堂教学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部分来自农牧区的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把语文的DMsGs+k3nKX7CgW9ePz3Pw==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了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认为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其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总之,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
(拉萨市广西友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