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
2011-12-29王凤英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摘要: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提高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案例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
2009版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特点,然而,教材中有些案例的使用明显存在滞后性,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佳。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德育课教学案例的选用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在选用案例教学时,注重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贴近学生
是指在选用案例时,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学生素质等因素,使用的案例既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又能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有些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学管老师带着学生干部对学生的抽屉、人身进行管制刀具的“搜查”,或因同学丢失东西,班主任老师一怒之下令班长逐一查看。这些做法显然是对学生人身权利的一种侵犯。为了明确“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在讲“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时,笔者将北京晚报刊登的“女顾客超市偷喝饮料竟被逼脱掉裤子检查”一案加工成这样的案例:某职校学生到某超市购物,保安怀疑她偷盗,就将她带到办公室强令其退下裤子检查,使该生身心受到很大伤害,为此起诉到法院。然后选定学生分别扮演女学生、超市保安、警察、法官等角色来模拟此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了“超市不具有侦查权、行政处罚权,更不能将顾客带进办公室私设‘公堂’进行‘审讯’,而应报警,等候警察来处理”的法律知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认识,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增强了学生的法律观念。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达到提高其认识能力、参与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引用了2011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讲话。温总理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奶粉、肉、油、馒头联系到“诚信”“道德”“国民素质”“国家尊严”,使学生懂得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应正确处理好个人道德、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关系,树立国家民族至上的理念。
二、贴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根据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实情,贴近社会实践,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时,学生认为这是国家的事,与自己太遥远了,因而缺乏学习热情。笔者列举北京市近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公共事业,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的事例,并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在本校学习期间每年的学费是多少?国家每年给你的补贴是多少?(2)你家拆迁了吗?补贴多少?(3)三年前你和父母乘坐公共汽车出行要花多少钱?2008年使用公交卡后乘车花多少钱?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补贴均来自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使学生认识社会现象,进而做到感恩社会、感恩政府、感恩中国共产党,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另外案例的选择还要紧跟时代的主旋律。现阶段时代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当前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当是“和谐”和“发展”。教学中恰当运用新疆“7·5”事件,揭露谴责分裂分子的阴谋与罪行,提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大局,师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甚佳。与“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相关案例的恰当使用也有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三、贴近职业
中职学生是分专业学习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可能面临不同的职业,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如针对旅游专业讲授职业道德时选用某旅行社的导游“在日本遭遇地震后还强行让游客返回东京购物”;导游在旅途中与顾客产生矛盾将游客中途抛弃等案例,揭露旅游业的行业不正之风及职业道德的缺失。针对商务经营专业的学生则选用“3.15”晚会中锦湖轮胎造假,背信弃义、徇私枉法,诚信、道德沦丧;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孙东林、孙水林兄弟的“诚信大于天”的案例则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案例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提高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它们很适合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中运用。
(北京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