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1-12-29马永霞

成才之路 2011年17期

  摘要:笔者就所在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量调查后发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下、课外阅读资源贫乏,并就此分析探究,提出了提高课外阅读量的对策。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良好途径。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致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掌握、使用文字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笔者曾就所在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情况做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2)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花;(3)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说有一些书,但大部分已是古董了,根本吸引不了学生,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图书室还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其次是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毁掉,学生在家里想看课外书也不敢看。
  (3)社会、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淡薄,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家长生活压力大,生活大多艰辛,闲余时间较少,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一有空闲,多数人看电视、休息,少数人甚至打牌下棋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的不是学习读书,而是无所事事,自然而然地上行下效,有其家长必有其子女,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况且学生对阅读怀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成功实现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
  1. 榜样激励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等成功之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天天在监狱图书馆看书;陈毅将军看书入神时,竟把墨水当酱吃,是书痴的一个典型代表。古往今来,头悬梁、锥刺股等读书成才的人物故事俯拾皆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故事,对学生自觉自愿读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2. 故事诱导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戛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以主动去阅读。
  3. 收获激情
  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高涨,老师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早班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开展“小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书读。
  1. 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启发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在选择具体读物时,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另外,读物的类型要多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些通俗的科普读物。
  2. 学校要支持
  农村小学校力所能及地建起相应的图书室、阅览室,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室要定期开放,图书要定期更新。有了图书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书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好帮手。
  3. 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要定书,要阅读的书只要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一个读书计划。
  2. 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他们懂得读书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不是消遣。现在四年级语文的第三单元就有一个专门的训练,就是要学生在读书时做记号。本人认为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可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查阅弄懂了再读,避免不求甚解。读书时要画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1. 读书笔记展评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要求学生一读书,就要动笔墨(即前面所题的摘录批注法),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这里我们较重视的是写读书笔记。
  2. 在班级定期开展故事会等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自选课外书的一个故事,课后自行排练,课堂上举行表演故事比赛,看谁表现好,由同学鉴评,对表演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领悟、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3. 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
  总之,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学生也将在课外阅读中享受到多彩的生活。
  (通渭县李家店小学)